第47頁(第2/3 頁)
能夠回答而沒有回答的問題,倒是有一個:
我是如何揭破呂根曼先生的完美不在場證明的?
如果之前的推理是正確的話,答案很簡單‐‐無法揭破。
也即是說,呂根曼先生,至少在除伊麗澤之外的那七個連環案件裡‐‐他的不在場證明是無懈可擊的。
這個結論和我們已作出的推理之間,並不是明顯矛盾的‐‐只要我們假設:
第一個案子是呂根曼先生所為,其餘案子是其他人所為。
那個原來一直困擾著我的&ldo;最大矛盾&rdo;,也就瞬即化解了。
我並非突兀地作出這樣的假設‐‐只是因為我想到,作為左撇子的呂根曼先生,在我的推理中刻意在伊麗澤的脖頸上作出慣用右手者才能造成的切口;那麼,如果之後的兇手是慣用右手者,也就根本用不著每次都拗手,就可以作出在法醫鑑定中類似的切口來了。
自然而然地,我們馬上就會想到‐‐兇器應該是同一把打刀(如果再細想想,還可以加上諸如&ldo;兇手和呂根曼先生身高相近&rdo;以及&ldo;兇手每次自然揮刀的力度和手法與呂根曼先生刻意拗手揮刀的力度和手法相近&rdo;等附加條件)。
從《刀劍要覽》中查獲的常識,便是我作出此項假設的第二個依據:
大家是否還記得,當我和呂根曼先生在別墅刀室中,呂根曼先生想將那柄村正放回到黑檀木刀架上的時候,幾次都沒能將刀背放入夾口中去‐‐有次甚至還險些滑落。
對此,呂根曼先生推脫自己&ldo;年老不中用&rdo;‐‐那當然只是藉口,實際上,誰都無法將那柄古刀一下子就放置在那黑檀木刀架上的:它們之間根本就不配套!
按照《刀劍要覽》上的說法,每柄東洋刀的刀架,都是根據該刀的刃長、刀身弧度、刀背厚度(視種類不同,有時亦包括刀柄形狀)以及重量重心等屬性而量身訂造的‐‐配套的刀架如同配套的刀鞘一般:放刀時很容易找到平衡,而且嚴絲合縫(作者按:這點也被技師們嚴格要求著,因為放置不穩所導致的振動也會對名貴的刀具造成損傷),絕對不會出現&ldo;險些滑落&rdo;的情況(相應的,放刀鞘的位置也與之類似)。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