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秦之興衰第一章 秦一統天下:橫掃六合,天下歸一統(第1/4 頁)
時光回溯至公元前 770 年,那是一個風雲變幻、舊秩序崩塌新局勢萌生的時代,周平王為避犬戎之亂,決然東遷洛邑,歷史的聚光燈悄然打在了護駕有功的秦襄公身上,秦國由此躋身諸侯之列,在西陲那片荒蕪卻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土地上,開啟了它曲折而壯麗的征程。
立國之初,秦國的日子並不好過,四周戎狄部落仿若餓狼環伺,燒殺搶掠是家常便飯,秦國軍民不得不時刻枕戈待旦,守護著來之不易的家園。但秦人骨子裡就流淌著不服輸的熱血,在這惡劣環境中,尚武之風愈發濃烈,恰似燎原之火,成為秦國砥礪前行的精神核心。秦文公十六年(公元前 750 年),秦軍將士們揮舞著長刀短劍,在喊殺聲中與西戎展開殊死搏鬥,這一戰,他們成功收復岐山之地,不僅奪回了周王室往昔榮耀的象徵,更為秦國在關中平原贏得了關鍵的發展據點,猶如在荊棘叢中踏出了一條血路,讓秦國初步在這片土地上扎穩了腳跟。
此後漫長歲月,秦國曆任君主接力奮進,默默積攢實力,可相較於東方那些底蘊深厚、經濟富庶、文化昌盛的諸國,秦國依舊像是個默默無聞的“後進生”,被排除在戰國初期強國的“朋友圈”之外。直至公元前 361 年,秦孝公登上歷史舞臺,望著滿目瘡痍、積貧積弱的秦國,痛心疾首之餘,毅然決然釋出求賢令,以海納百川之勢,向天下有才之士丟擲橄欖枝,渴望能尋得那根撬動秦國崛起的“槓桿”。
就在這時,衛鞅,這個懷揣著法家變革理想、滿肚子治國良策的奇人,跨越千山萬水,踏入秦國國門。他憑藉著對時局鞭辟入裡的剖析、果敢無畏的改革氣魄,贏得了秦孝公的信任,一場石破天驚的變法運動就此拉開帷幕。
在經濟的“戰場”上,商鞅揮動如椽大筆,改寫秦國土地制度,廢井田、開阡陌,讓土地私有合法化,允許自由買賣,這一舉措如同在一潭沉寂的死水中投入巨石,激起千層浪。農民們看到了發家致富的希望,紛紛扛起鋤頭,開墾荒地,田間地頭呈現出一片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糧食產量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秦國的糧倉漸漸充實起來,為國家的崛起築牢了物質根基。
軍事方面,商鞅精心打造的軍功爵製成了秦軍脫胎換骨的“秘籍”。往昔,舊貴族們靠著祖輩蔭庇,尸位素餐、坐享其成;如今,在軍功爵制的“指揮棒”下,不論出身貴賤,只要能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斬獲敵首,就能憑藉實打實的軍功,換取爵位、田宅、官職等豐厚賞賜。這一制度如同磁石一般,吸引著無數底層民眾投身軍旅,秦軍上下戰意沸騰,戰鬥力呈幾何倍數增長。
同時,商鞅大刀闊斧推行縣制,打破舊有的分封割據局面,將全國細緻劃分為諸多縣,縣的長官由國君直接任命,如同為秦國打造了一套高效運轉的行政“齒輪”,政令下達暢通無阻,中央對地方的掌控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歷經二十餘載寒來暑往,秦國宛如浴火重生的鳳凰,從一個被人輕視的邊陲弱國,蛻變成為實力雄厚、令東方諸國膽寒的“後起之秀”,在戰國這片風雲激盪的舞臺上,站穩腳跟,摩拳擦掌,準備向更高的目標發起衝擊,為後續逐鹿中原、統一天下精心鋪就堅實根基。
一、遠交近攻戰略謀劃
當歷史的車輪滾滾駛入戰國中期,秦國已然憑藉商鞅變法的“東風”茁壯成長,可環顧四周,六國合縱聯盟仿若一道密不透風的“圍牆”,試圖將秦國困於關西之地。秦國雖兵強馬壯,但面對六國聯手,也不敢貿然強攻,此時,一位關鍵人物——范雎,帶著他的奇謀大略,踏入秦國朝堂,為秦國撥開迷霧,指明方向。
公元前 266 年,范雎在秦昭襄王面前,徐徐展開一幅戰國局勢圖,提出了“遠交近攻”這一影響深遠的戰略構想。其要義,恰似一位佈局精妙的棋手,依據六國的地緣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