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大漢風雲第一章 劉邦稱帝建漢:君臨天下,開基立業(第1/4 頁)
一、沛縣起兵
在秦朝末年,苛政如虎,民不聊生,天下百姓皆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劉邦,這位出身平凡甚至略顯無賴的人物,卻在歷史的浪潮中逐漸嶄露頭角。劉邦出生於沛縣的一個普通家庭,自幼不喜讀書,卻頗具俠義之氣,為人豁達大度,善於結交各方朋友。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他在沛縣擔任亭長一職,雖官職低微,卻也讓他有機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和人脈資源。
當時,秦朝的統治已搖搖欲墜,繁重的賦稅、徭役以及嚴酷的刑罰使得百姓們怨聲載道。公元前 209 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天下豪傑紛紛響應,反秦浪潮迅速席捲全國。劉邦在押送囚徒前往驪山服徭役的途中,因囚徒多有逃亡,他自知按律當斬,於是毅然決然地放走了所有囚徒,並與其中願意追隨他的人一同隱匿於芒碭山中。
沛縣的蕭何、曹參等人,本是秦朝官吏,但他們深知秦朝已無藥可救,且對劉邦的為人和志向頗為讚賞。他們暗中與劉邦聯絡,商議起義之事。當沛縣縣令察覺到局勢不妙,企圖背叛秦朝以求自保時,蕭何、曹參趁機勸說縣令迎接劉邦入城。然而,縣令中途反悔,緊閉城門,並欲誅殺蕭、曹二人。蕭、曹二人急忙逃出城外,與劉邦會合。劉邦心生一計,他寫了一封書信,用箭射入城中,向沛縣百姓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指出秦朝的殘暴統治已使百姓無法生存,如今只有起義才是唯一出路。城中百姓深以為然,於是群起而攻之,殺死縣令,開啟城門迎接劉邦。劉邦在眾人的擁戴下,被推舉為沛公,正式豎起反秦大旗。此時的劉邦,身邊聚集了蕭何、曹參、樊噲等一眾豪傑,他們各有所長,為劉邦的起義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劉邦率領著這支初出茅廬的起義軍,開始在沛縣周邊地區活動。他們打擊秦朝的地方官府,開倉濟民,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百姓前來投奔。劉邦深知,要想在這亂世中立足並發展壯大,僅憑一腔熱血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嚴明的紀律和正確的戰略。他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這一簡單而明確的法令,深得百姓的擁護,使劉邦的軍隊在當地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同時,劉邦積極招兵買馬,擴充軍隊規模,不斷提升軍隊的戰鬥力。他虛心聽取謀士們的建議,學習軍事知識和戰略戰術,逐漸從一個普通的起義領袖成長為一位有遠見卓識的軍事統帥。
二、反秦征程
劉邦在沛縣起兵後,深知自己的力量還相對薄弱,若要在反秦鬥爭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必須尋找強有力的盟友。此時,項梁、項羽叔侄在會稽郡起兵,勢力迅速壯大,成為反秦義軍中的一支勁旅。劉邦審時度勢,率領軍隊前往投靠項梁。項梁見劉邦為人豪爽,且其軍隊也頗具潛力,便欣然接納了他,並給予他一定的兵力支援。
在項梁的麾下,劉邦與項羽並肩作戰,參與了多次對秦軍的戰鬥。他們共同攻打城陽、濮陽等地,屢戰屢勝,使秦軍遭受重創。然而,在定陶之戰中,項梁因輕敵而被秦軍名將章邯擊敗,戰死沙場。項梁的死,使反秦義軍遭受了重大挫折,但也讓劉邦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制定獨特的戰略,才能在這殘酷的戰爭中生存下去。
劉邦決定率軍西進,直搗秦朝的統治中心——咸陽。他深知,這是一條充滿艱難險阻的道路,但也是成就帝業的必經之路。在西進途中,劉邦充分展現了他的戰略眼光和用人之道。他一路攻克諸多縣城,每到一地,便積極宣傳反秦的口號,爭取當地百姓的支援。同時,他廣納賢才,收攬了張良等一批智謀之士。張良,這位韓國貴族後裔,博學多才,智謀超群,他為劉邦出謀劃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