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甘羅十二為上卿:年少有為,聰慧過人(第2/4 頁)
小鳥很快就恢復了健康。這件事情讓小夥伴們對甘羅佩服不已,也讓人們看到了他的善良和愛心。
甘羅的聰慧還體現在他的洞察力上。有一次,秦國的一位大臣在朝堂上提出了一個建議,但這個建議卻存在著一些問題。甘羅在旁聽了之後,立刻就發現了其中的破綻。他大膽地站出來,向秦王指出了這個建議的不足之處,並提出了自己的改進方案。秦王聽了甘羅的分析,覺得非常有道理,於是採納了他的建議。這件事情讓秦王對甘羅刮目相看,也讓他在秦國的政治舞臺上嶄露頭角。
除了在學堂和生活中的表現,甘羅還對歷史和時事有著深刻的理解。他常常閱讀各種歷史書籍,從中汲取智慧和經驗。同時,他也密切關注著各國的政治動態,分析各國之間的關係和形勢。透過對歷史和時事的研究,甘羅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見解和謀略。
三、甘羅的重要事件——出使趙國
公元前 244 年,秦國欲攻打趙國,奪取河間之地。秦王嬴政派大臣張唐前往燕國擔任相國,以聯合燕國共同攻打趙國。然而,張唐卻因為害怕路過趙國時會遭到趙國的報復,而拒絕了秦王的命令。
就在秦王嬴政為此事煩惱之際,甘羅自告奮勇,請求前往勸說張唐。甘羅來到張唐的家中,對他說道:“您的功勞比武安君白起如何?”張唐回答道:“我不如武安君。”甘羅又問道:“當年范雎在秦國為相時,權力比應侯范雎如何?”張唐回答道:“我不如應侯。”甘羅接著說道:“當年武安君因為不聽從應侯的命令,而被應侯處死。現在您拒絕秦王的命令,您覺得您的下場會比武安君好嗎?”張唐聽了甘羅的話,心中大驚,立刻改變了主意,答應前往燕國擔任相國。
甘羅的勸說之詞,可謂是字字珠璣,直擊張唐的要害。他巧妙地運用了歷史典故,以武安君白起和應侯范雎的故事為例,讓張唐認識到拒絕秦王命令的嚴重後果。同時,甘羅也展現出了他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他知道張唐害怕趙國的報復,是因為他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全。因此,甘羅透過威脅和恐嚇的方式,讓張唐不得不聽從秦王的命令。
說服張唐之後,甘羅又請求秦王派他出使趙國。秦王嬴政同意了他的請求,並派他帶著豐厚的禮物前往趙國。甘羅來到趙國,見到了趙王。他對趙王說道:“大王聽說過燕國太子丹入秦為質的事情嗎?”趙王回答道:“聽說過。”甘羅又說道:“大王知道秦國派張唐前往燕國擔任相國的目的嗎?”趙王回答道:“不知道。”甘羅接著說道:“秦國派張唐前往燕國擔任相國,是為了聯合燕國共同攻打趙國。如果大王能夠送給秦國五座城池,秦國就會與趙國結盟,並讓燕國太子丹回國。然後,趙國可以趁機攻打燕國,奪取燕國的土地。這樣一來,趙國既可以避免秦國的攻打,又可以獲得燕國的土地,何樂而不為呢?”趙王聽了甘羅的話,覺得非常有道理,於是答應了他的要求,送給秦國五座城池。
甘羅的外交策略,可謂是高明至極。他首先透過詢問趙王關於燕國太子丹入秦為質的事情,引起趙王的興趣。然後,他再逐步引出秦國派張唐前往燕國擔任相國的目的,讓趙王認識到秦國的意圖。最後,他提出了一個對趙國有利的方案,讓趙王在權衡利弊之後,不得不答應秦國的要求。
秦國得到趙國的五座城池後,果然與趙國結盟,並讓燕國太子丹回國。趙王於是派軍隊攻打燕國,奪取了燕國上谷郡的三十座城池,並將其中的十一座城池送給了秦國。
甘羅的這次出使,為秦國贏得了巨大的利益。他憑藉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成功地說服了趙國,使秦國在不費一兵一卒的情況下,獲得了十五座城池。秦王嬴政對甘羅的表現非常滿意,於是封他為上卿,並將他祖父甘茂的田宅賜給他。
四、甘羅受封上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