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干預與讀取(第1/2 頁)
想要倒騰腦電互動,軟硬體方面一樣都少不了。
硬體是需要設立一套專門的讀取裝置,並能夠進行完整的分析做出相對應的判斷。
考慮到美觀實用,這一點上留給王晨的操作空間其實並不大,頂天了也就是一副加強型的眼鏡最多戴兩個輔助裝置。
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大件,總不能讓大傢伙出門在外腦門上都頂一個大帽子像是在搞什麼詭秘試驗一樣。
而軟體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能夠準確識別人體本身的腦電訊號,只有準確高效才能談所謂的民用化。
比起硬體來,王晨打算的是先把軟體給解決了。
腦電訊號這東西就目前全球的科技水準來看已經算是入了門,就拿國內來說,最新的軟體已經能夠較為準確的識別。
就去年還有新聞說,有一款最新的識別系統能夠達到每分鐘九十個字的輸入,這速度已經不比手機打字慢了。
不過王晨也發現現在人們所研究的腦電互動技術其實有點科技樹點歪的感覺。
比起互動,他們似乎更在意的是破解腦電訊號後能不能將人類永生。
或者說是作用在醫用方面,透過晶片對本身的訊號進行干擾。
先不說這東西能不能成,至少王晨不覺的以現在人類的技術能夠徹底掌控大腦。
如果把人類的身體比作是電腦硬體的話,那人類的大腦就是整個系統的靈魂。
說句不好聽的,人類的大腦可以說是上天賜予的禮物,這裡面所包含的東西可不是現在區區一個一階還不到的文明就能夠掌握的。
這好比說人類現在能夠編寫人工智一樣,那完全不靠譜。
代差太大。
王晨現在要做的也是不掌控而是讀取,起手就比那些公司要穩妥的多。
這就相當於是在原本的系統外圍新增了一個識別裝置,只看不動。
當然這一步只是相對來說簡單很多,裡面所涉及到的東西一樣很複雜。
其中最難的一個點自然就是如何準確的識別人體的思維。
這要讓王晨自己來折騰估計就是這輩子搭進去了也不會有太大的進展,但誰讓王晨是個掛壁。
手鐲中所收錄的科技琳琅滿目,其中就有不少平行世界下未來地球的技術。
而有關腦電互動自然也是存在的。
王晨學習的是一個編號為“2049”號平行地球的技術,叫做“神經元編寫指南”
在那個世界中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腦電互動系統是出現在2067年,也就是說領先了近四十年左右。
這款指南幾乎包含了所有常規腦電訊號的特徵,雖然人與人之間有個體的不同,但也可以透過一種演算法進行實時的糾正。
簡單來講,可能剛繫結使用這個系統的人會出現一些操作上的不順手,比如明明是輸入的“1”卻變成了“126”。
而這套演算法最牛逼的一點就是能夠智慧的進行校準。
當人發現自己輸入錯誤後自然就會對“3”和“6”這兩個字元進行修改,而這時候讀取腦電波的裝置就會進行更正記錄。
使用的時間越長那後續的準確度就越高。
根據資料寫的也就一個月左右就能完成初步的匹配。
大概半年左右準確度就能達到百分之九十七。
這個準確率已經很高了,畢竟就算是手打也會出現一些錯誤操作。
不過在這之前還需要搭建一個小型的工作室才行,伺服器也需要組一下,畢竟初期的解算是很考驗算力的。
哪怕王晨已經開掛了,初期的資料庫搭建也只能靠自己一點點搭建起來。
“伺服器啊有點麻煩”想到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