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博白全縣是寶地,種植百果都適宜(第2/2 頁)
鄧世榮準備把家裡的山嶺改造成果園,然後種植荔枝樹的訊息便在短時間內傳遍了全村。
現在村裡家家戶戶都分到了不少山嶺,村民們看到鄧世榮這麼幹,一個個都過來詢問情況。
面對其他村民的詢問,鄧世榮就不像對鄧昌福夫婦那樣說得毫無保留了,只是把種植荔枝的成本說清楚,然後說搞這個荔枝果園肯定是能賺到錢,但是賺多賺少他現在也不清楚,得等荔枝樹開始結果賣錢了才知道。
這倒不是鄧世榮小氣不肯對村民們說實話,主要是他也怕出意外,若是引導全村跟著種植荔枝樹,萬一哪戶人家的果樹出了意外沒能種活,那這損失算誰的?
就算所有人的果樹都種活了,等荔枝結果的時候,萬一荔枝賣不出去,那損失又算誰的?
當然,荔枝賣不出去的機率比較低,因為現在是1980年,國家實行的還是計劃經濟體制,所以對於農產品的收購和銷售都有著嚴格的規定和計劃。
再加上現在是改革開放的初期,國家出臺了不少政策支援農民發展經濟,如銀行的無息貸款就是其一,還有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會為果農提供一些補貼或獎勵政策,以鼓勵他們種植水果。
這也是鄧世榮敢把桂味荔枝的收購價定在四角一斤的主要原因。
站在鄧世榮的角度,他只是好心幫助村民,讓大家有機會發家致富,出現意外肯定是怪不著他,他這樣做又沒有利益,怎麼可能會賠償村民的損失?
可人性是非常複雜的,若是損失慘重的村民,把這一切怪到鄧世榮頭上,那就是典型的吃力不討好了。
與其這樣,還不如就說得保守一點,等他種植的荔枝樹真正賺到錢了,再號召大家一起種植不遲。
那樣就算出了意外,也沒人能怪到他的頭上。
由於鄧世榮沒有把種植荔枝的前景跟其他村民說清楚,其他村民聽到荔枝的種植成本竟然這麼高,都不由得暗自搖頭,沒有一個敢跟著鄧世榮一起搞的。
畢竟,那可是大幾百上千塊錢的投入,在不清楚這麼幹能不能賺錢的情況下,村裡真沒幾個有這麼大的魄力去幹。
都打算先觀察幾年,看看鄧世榮搞的這個荔枝果園能不能賺到錢再說。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