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科學的盡頭不是哲學(第2/4 頁)
!你敢否認這一點嗎?”
江波提高了聲音:“科學和哲學究竟什麼關係?若把哲學範疇定義為囊括一切形而上,科學會有抽象概念,看似有交集。但非要說‘科學的盡頭是哲學’,這就大錯特錯了!
哲學是個框,裝了很多東西,宗教也是其中一部分。若這麼講,會讓宗教人士得意,自居於科學之上。科學是人類對物質世界經驗積累總和,其本身就有內在哲學指導思想——經驗實證主義。經驗是人類接觸觀察到的事實總和,人據此分析判斷形成結論,實證是結論回物質世界檢驗成敗,成則留,敗則棄,無論成敗都進入下一輪。只有能在這迴圈裡的事物才被承認,這就是經驗實證主義的簡單定義。它天然合理,樸素得和生物體生存機制類似。生物生存需從外部世界獲取資訊、加工資訊、達成行動,行動結果決定生物存亡。經驗實證主義是生存本能的系統化、理論化,任何民族,哪怕篤信宗教,也無法將其從社會生活中完全抹除,完全不需要經驗實證的世界不存在。
,!
江波的聲音擲地有聲:“若把人類精神世界比作一個大的班級,各種思想流派是學生,科學是一個學生,還有佛教、基督教等。哲學不是老師,也不是學生,哲學充其量是一份班級的花名單,所有學生名字都印在上面。哲學外延廣、內涵少,只能如此。
科學的盡頭還是科學,如果說有哲學指導科學,那也是科學自身內含的哲學精神,而非其他神秘哲學!”
江波的此言一出,江波原目瞪口呆,張了張嘴,卻難以回覆。他想了想,冷哼一聲,還是坐了下來。
這時,現場又有人舉手要求發言,張啟定睛一看,愣住了,此人竟然是他上一世就彼此熟悉的老朋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副研究員袁嵐峰!
在張啟的眼中,那袁嵐峰身姿挺拔,透著一股學者特有的儒雅與自信。他面容清瘦,輪廓分明,鼻樑上架著一副精緻的眼鏡,鏡片後的雙眼閃爍著睿智的光芒,彷彿能洞悉世間萬物的奧秘。他的頭髮整齊地梳向腦後,一絲不亂,更增添了幾分嚴謹的氣質。舉手投足之間,盡顯從容不迫。
在張啟的回憶中,袁嵐峰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他的每一個動作都帶著一種深思熟慮後的沉穩,說話時語調平和卻又擲地有聲,言辭間的邏輯嚴密,讓人不禁沉浸於他所闡述的觀點之中,彷彿他不僅僅是在表達見解,更是在傳遞一種不容置疑的知識力量。
袁嵐峰得到發言允許後站起身,目光堅定地說道:“江曉原先生,你之前的觀點雖有趣,但我卻有著不同的看法。你曾經說過‘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是也不是?”
江曉原呵呵一笑,道:“袁兄,我確實說過這句話。”
袁嵐峰點了點頭,道:“這句話雖被很多人誤解,但也揭示了一些學科間的關聯。首先,神學是完全錯誤的,這一點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同,我也不例外。”
江曉原微微挑眉,示意袁嵐峰繼續。
袁嵐峰接著說:“物理和數學有著本質區別。物理是經驗性的真理體系,可被實驗推翻;數學是先驗的真理體系,不可能被實驗推翻。數學是一種先驗的真理體系,並非經驗科學。像物理、化學等科學門類,其正確性由實驗判定,曾經公認的‘真理’被新實驗證偽也屢見不鮮,就如牛頓力學被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所修正。但數學與實驗無關,我們不能透過數蘋果來判斷1 + 1是否等於2,若數出1個蘋果加1個蘋果等於 3 個蘋果,那隻能是數錯了,而不是數學加法出錯。教兒童算術時用蘋果、桔子演示,只是為了讓他們產生數的概念,當他們理解後就會明白數的概念獨立於具體事物。這是心理學、教育學的範疇,而非數學、邏輯學的本質。”
江曉原沉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