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科學的盡頭不是哲學(第1/4 頁)
江波深吸一口氣,開始闡述:“科學是基於實證研究、實驗資料與嚴密邏輯推理的知識體系,它不斷地為人類開拓認知的邊界,從宇宙的宏觀到量子的微觀,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對世界的認知改變。哲學雖然能提供思考的框架與方法,但它往往是基於思辨與理論假設。
如果說科學是構建大廈的磚石與鋼筋,哲學則是繪製藍圖的靈感源泉之一——僅僅是之一而已——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卻不存在哲學高於科學的層級關係。科學在發展過程中會產生新的哲學思考,而哲學思考也會啟發科學的新探索方向,但不能將哲學視為科學的主宰。以現代物理學中的量子力學為例,它的發現與發展是基於無數科學家的實驗觀測與數學推導,而不是先有某種哲學理念去規定它應該如何發展。科幻文學中,我們也應正確看待科學與哲學的關係,而不是片面強調一方對另一方的統治性地位。”
江波的話讓會場再次陷入一片寂靜,參會者們都在仔細品味著這番激烈的觀點交鋒,思考著科學與哲學之間微妙而複雜的關聯。
江曉原滿臉不服氣地盯著江波,大聲質問道:“你,你,你根本不懂科學!科學本就是‘分科之學’,而且它可並不代表終極真理。”
江波不慌不忙,沉穩地回應:“科學是人類認識物質世界的經驗積累和成果總結。經驗積累是科學知識的獲取方法,成果總結就是既成的科學體系。既然是經驗積累,必然有揚棄過程,不斷淘汰經檢驗偏離事實的東西,在新條件下增加新經驗總結,自我生長、壯大,逐漸向宇宙終極真理靠近。就像阿瑟克拉克總結自己一生的那句名言用在科學身上一樣:他從未長大,但從未停止成長。至少到目前,這概括是對的。”
江曉原哼了一聲:“科學不代表就會給人類帶來終極真理!你說得輕巧。”
江波繼續道:“終極真理內涵太豐富,為免牽扯人生觀,我們換個詞,‘客觀真相’。科學認識和客觀真相如同兩條漸進線,能無限接近卻不會重合。因為人類身在宇宙中,這先天限制決定了認知上限。比如生活在玻璃缸裡的魚,依玻璃缸條件得出物理定律,我們從缸外看,知道那不是客觀真相,可魚身在缸中無法知曉。當然,聰明的魚能從數學、模型推論各種物理世界可能,就像我們的數學家尤其是拓撲學家貢獻諸多宇宙空間模型,但在魚的世界裡不可驗證,只能是假說、假想。柏拉圖在《理想國》提到被綁起來背朝火堆的人,從影子移動總結規律且認為是世界真相。人類也不知道綁著自己的是什麼,可能是沒望遠鏡,可能是災難抹掉生物演化痕跡,或身處星際塵埃只看見太陽……人類接觸瞭解的事實受限,距客觀真相必然有距離。所以在客觀真相論題上,保持謙卑和警惕才是正確態度。宇宙真相如何,科學沒給出完整結論,也許宇宙能被完全認知,但無法完全認知的可能更大。”
江曉原不耐煩地打斷:“那非終極真理的科學對人類有何意義?”
江波道:“科學雖可能無法展示宇宙終極奧秘,但科學認知的積極意義不能否認。它即便不是客觀真相,甚至距之遙遠,卻是有限時空內的真理。在有限時空裡,不精確的科學認知也能帶來有效反饋。比如牛頓力學,和相對論比,它距宇宙真相遠得多,但對人類社會卻是足夠有效的近似,如今應用仍可得有效反饋。在某些前沿領域牛頓力學無用,但因其能提供有效反饋,仍被留在人類認知工具箱裡。所以,科學認知工具箱裡的東西共同點是能給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提供有效資訊,此外無其他限定。非終極真理的科學對人類的意義就在於此,它是人類認識和改造物質世界的有效工具,當然改造需與技術結合,這是另一話題。”
江曉原還是不服:“你說的這些都不能否定科學與哲學的緊密聯絡,很多人都說科學的盡頭是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