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木甲(第2/2 頁)
加入吵糖、鹼面、融化的豬油及香料,攪拌均勻後,壓制成塊狀,化學成分和肥皂類似。
許彪記得小時候,姥姥還把香皂叫做‘洋胰子’,現在想來,恍如前世。
換上絲滑的綢緞短袍,許彪沿著堡牆下的小路,緩緩走去。
這十來天,許彪日夜修習白虎煅骨法,兩耳不聞外事,終於達到‘骨爆一串鞭’的小成境界,得空巡視一下。
“大當家,您來了!”
許彪走到‘木工院’門口,一個三十多歲的中年人見到他,連忙笑著打招呼。
這是劉大鵬,劉家堡倖存村民中年齡最大,木匠活手藝最好的一位。
許彪並沒有讓這些倖存村民去參加訓練,既然他們基本上都會木匠活,算是技術工種,就不能當成炮灰來使用。
只見偌大的一個院子當中,十多個木匠都在忙活,不但有幸存村民,還有兩個這周家堡的木匠。
他們都在把一些不值錢的山雜木,做成一寸厚、巴掌大小的四方木牌,然後在上下兩端鑽上小孔。
這種簡單的工作,別說木匠,就算是一般人也能做好,所以很短時間內,一個大竹筐就堆滿了這種木牌。
專門有雜役見竹筐滿了,就抬起竹筐,運到旁邊院子中去。
許彪要這種木牌,是用來制甲的。
甲冑對於官兵來說也是比較珍貴的,普通計程車兵頂多發一身鴛鴦戰襖,大多還是陳舊的,就像是許彪上次遇到的那些官兵一樣。
只有軍官和他們的家丁,才能夠穿上甲冑,也多是皮甲這種防禦力比較低的,鐵甲需要軍官另外出錢買,還要有門路才能買到。
這年頭,鐵料精貴,而且在陝西這種農民軍作亂的地方,受官府限制極嚴。
就算是許彪自己也沒有鐵甲穿,別說給手下發放鐵甲了。
至於皮甲,許彪也讓人開始宰殺耕牛,用牛皮製作皮甲。
在明朝,宰殺耕牛是犯法的,但是對於許彪來說,就根本不當一回事了。
加上要給饑民堡丁增加營養,這十天來,都是以每天一頭牛的速度在殺。
如果不是天氣漸漸熱了,不好儲存,許彪都想一次把牛全部殺掉,用牛皮製甲。
這下饑民們可飽了口福了,以前他們連雜糧餅子都吃不上,就算是在多年前,民亂未起的太平年月,吃肉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一年到頭,也就過年能吃上肉。
現在從快要餓死的境地,一下來到每天都像是過年,饑民們簡直如在夢中。
但就算是把周家堡十八頭耕牛全部殺了,製成的皮甲也不夠眾人分的。
所以許彪就想到了,貌似秦朝時,就有以木製甲的。
山雜木不夠大料,但是質地密實,比較沉,硬度也相對比較大。
做成木牌,再讓會編竹筐的人,在小孔中穿上鐵絲,編織成類似鱗甲的‘木甲’。
穿在身上,防禦力雖然比不上鐵甲,但是比起皮甲來,恐怕還是要強上三分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