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第2/5 頁)
的殺手鐧。
“三位考官,你們好,這是我自己拍攝的一部短片,請你們指教。”林曉玲禮貌的說道。
她從揹包裡拿出一個圓形的盒子,裡面放著拍攝完成的片子,她把盒子送了過去。
三個人點點頭,這種事很常見,他們也想從片子裡看出考生的拍攝手法。
“是用膠片拍的?”鄭洞添看了看,詢問道。
這種盒子就是存放膠片用的,很普通,不過上面有京城電影製片廠的標記,作為一名導演,他很熟悉這個標記。
能用京城電影製片廠的膠片拍一部短片,應該不是一般人,家裡或者朋友肯定有圈內人。
“是過期的膠片,拍的是紀錄片。”林曉玲回答道。
和去年的誠惶誠恐不同,經過社會的歷練,現在的曉玲同學鎮定了許多。
用過期的膠片拍攝紀錄片?
三人長期從事電影工作,一想就明白了,這是為了增強片子的質感,看起來更有年代感和歷史感,這種方法不常用,卻很有效果。
雖說是個簡單的小竅門,可如果不是在這一行做的久了,還真不容易想到。
他們看了看面前這個十八歲的女孩,臉龐還有些稚嫩,想來不是她能想到的,從這點可以判斷,這女孩背後肯定有圈內人幫襯。
這個可以理解,有資源就要利用起來。
三位主考官問了林曉玲幾個問題,像是怎麼看待歐洲的新浪潮電影啊,你想拍攝什麼樣的電影,用一句話來構思一個故事等等。
林曉玲回答的中規中矩,不夠出彩,她畢竟才十八歲,無論是見識還是生活閱歷都不足。
主考官明白這不是那種擁有激情,天才式的學生,只能說是合格,不過今年招生的名額有限,光是合格還不夠,要達到優秀才行。
他們還要面試其他考生,就讓林曉玲回家等訊息,能不能透過幾天后就會有通知。
一天的面試結束,主考官還要看一看考生拍攝的作品,從中選出更為優秀的學生,有些考生可能不善於言辭,卻能透過作品表達自己的想法。
一名導演最終還是要依靠電影作品說話,而不是靠嘴忽悠。
京城電影學院有小型的放映室,三人在裡面一個個的看片子。
考生們提供的大多是三十分鐘左右的短片,看起來很快,然後他們看到了林曉玲的片子。
片子的開頭就是晃動的鏡頭,一個圍著紅圍脖的女孩在京城的街道上奔跑,攝像機在後面緊跟著,紅色的圍脖和周圍灰色的街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樣跑動的開場一下子吸引了他們的目光。(未完待續。)
第一百七十五章 粗暴下的真實
這種晃動的鏡頭會讓電影院的觀眾感到不適應,不過對於電影從業者來說,會覺得新奇。
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觀眾看電影看的是故事,頂多思考一下這個故事有什麼內涵,圈內人看的是這部片子的導演手法、攝影構圖、道具佈景、以及演員的表演。
他們認出了片子裡帶著紅圍脖的女孩正是上午來面試的考生。
紅色的圍脖和古老的京城,女孩乾淨的面孔和奔跑的動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京城是老舊和安靜的,女孩是鮮亮和運動的。
整個畫面一下子鮮活起來。
作為電影學院的老師,他們習慣了在看片子的時候進行分析,想看出每個鏡頭所要表達的意義,這部片子第一個鏡頭就讓他們振奮起來,有了看下去的**。
接下來,女孩在京城各處採訪,大部分時間都在重複的問著同一個問題。
“你覺得京城的風大麼?”
三位主考官一開始還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