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第1/2 頁)
考古人員圍繞俑坑中間到底有俑還是無俑的主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一時難分勝負。也難怪,這俑坑的氣勢也的確是太大了,即使是最偉大的考
古學家見此景觀,也不得不再三揣磨一番。
既然範圍已經探清,中間有無陶俑只有待發掘驗證。考古隊把情況向上
級業務部門匯報後,開始了大規模的發掘。這時,工地上的發掘人員除從當
地招收的幾十名民工外,又從當地駐軍借來百餘名解放軍戰士參加發掘,西
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的幾十名學生,在劉士莪教授的率領下也前來工地助
陣,發掘程度明顯加快,僅一星期,探方已探出一千多平方米,陶俑出土500
餘件。
隨著俑坑的擴充套件和陶俑的陸續出土,考古人員的思路也隨之開闊跳躍起
來,按照古代兵馬一體的軍事形制,既然有如此眾多的武士俑出土,應該還
有陶馬埋在坑中。可是這遲遲不肯面世的陶馬又藏在哪裡呢?難道沒有聽到
人們真誠地盼望它們加入新世紀行列的呼聲嗎?
地下的陶馬似乎感到了人們尋找自己的心音,三天後,它們的第一個群
體面世了。
這是四匹駕車的戰馬,通高15 米,體長2 米,四馬齊頭並立,駕一輛
木製戰車。儘管戰車已經朽掉,但馬的神態和雄姿,仍能給人一種賓士疆場、
勇往無前的真實感覺。
隨著陶馬與木車的出土,發掘人員再度陷於亢奮與激動之中,而使他們
的亢奮與激動達到頂點的則是青銅劍的出土面世。
這是一把鍍金的銀白色銅劍,它靜靜地躺臥在泥土中。儘管經歷了2000
多年泥水侵蝕的漫長歲月,當考古人員發現時,它依舊閃爍著昔日的風采。
光亮如新,寒氣逼人。此劍長達913 厘米、寬32 厘米,其形制與長度為典
型的秦代精良寶劍。它的出土,無疑為研究秦代兵器的製造和防腐技術提供
了極為珍貴的原始實物證據,它使人們重新憶起了&ldo;荊軻刺秦王&rdo;那段驚心
動魄的故事的同時,也解開了這個故事留下的千古之謎。
公元前222 年,強大的秦軍滅掉趙國後,兵臨易水,劍指燕國。燕國軍
臣人心惶惶,國亡在即。燕太子丹為挽救危局,便導演了一幕荊軻刺秦王的
歷史悲劇。
荊軻為報答太子丹的厚待之恩,以&ldo;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
返&rdo;的慷慨悲壯之心,離燕赴秦,去實施行刺計劃。
荊軻與壯士秦武陽來到鹹陽,向秦始皇貢獻秦國叛將樊於期的人頭和燕
國地圖。當他們來到宮殿前,副手秦武陽就被眼前威武森嚴的秦宮氣勢嚇得
面如土色,熱汗淋漓。衛士將他擋在門外,無奈之中,荊軻一人手捧地圖從
容自若地走向大殿。當他在秦始皇面前將地圖緩緩展開時,一把鋒利的匕首
露了出來,這是太子丹花重金從趙國徐夫人手裡購來並讓工匠用毒藥煨淬過
的特殊兇器。經過試驗,這把匕首隻要劃破人的面板流出血絲,無不當場斃
命。
荊軻見匕首已現,扔掉地圖,衝上前去抓住秦始皇的衣袖行刺。也就在
這一剎那,秦始皇本能地從坐椅上跳起來,荊軻抓住的衣袖被掙斷。秦始皇
藉機繞宮殿的大柱子奔逃,荊軻緊追不放,情況萬分危急,奔逃中的秦始皇
伸手去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