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序章
大漢國建安十三年是西元208年。因為一場戰爭的出現,這一年在中國歷史上非比尋常。實質上這一年從元月到臘月都迷失在濃郁的硝煙之中。春,曹操作玄武湖練水軍,孫權征討劉表部將黃祖,屠江夏。夏,曹操成為丞相。秋,曹操大軍南下,兵不血刃得荊州,劉備東逃至夏口,與孫權形成聯盟。冬,曹操與孫劉聯盟會戰於赤壁,曹操兵敗北歸,天下局勢徹底改變。
2009年的1月26日,中國的農曆紀元迎來新的一年,若以農曆計算,在此之前的一個月可看作是赤壁之戰的1800年紀念月。就在1800年前的這個冬天,在赤壁,一個至今還存在歸屬地爭議的地方,一場戰爭,一場至今仍存在規模性爭議的戰爭,以其無法替代的意義被記錄在了歷史之上,以其無法替代的戲劇性被描繪在小說上,流傳至今。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儘管杜牧接下來的兩句詩為後世小說家大開想象之門,但無疑,這前兩句業已成為後人對這段歷史沉思的心靈寫照。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為考古發掘的見證者,更多人攤在手上的不是折戟那樣的文物,而是鐫刻在青史上的字跡,但其意義是相通的。
追古懷今,是歷來中國人揮之不去的心靈之旅;鑑古知今,也是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行為正規化。那麼一千八百年前的冬天,中國到底發生了什麼?這些事情緣起何處?哪些人物走上了歷史舞臺?這些人物又將走向何方?他們又憑什麼能在一代一代的中國人的記憶中佔有一席之地?
吳宇森的電影《赤壁》以其華麗的視聽效果為我們營造了歷史與藝術交合的擬態環境,然而電影的時空界限畢竟是有限的,更多塵封的流變需要以靜坐品茗的心態細數端詳。
謹以此文,紀念赤壁之戰一千八百週年,兼懷三國眾英豪。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赤壁在哪裡
赤壁的地理位置至今仍是學界爭議的一個焦點,此處不再列舉不同觀點。一個較多人認同的觀點認為,由於蘇東坡前後《赤壁賦》的誤導,中國文化記憶中出現了“文赤壁”和“武赤壁”之分。“文赤壁”在今湖北省黃岡市,因蘇軾撰文作詩懷古而得名;“武赤壁”在今湖北省赤壁市,因赤壁之戰而得名。那麼問題在於,蘇東坡又何以將赤壁的位置搞錯呢?
赤壁之戰只打了一次,必然只存在一個赤壁。出現不同赤壁的說法,正確的只可能是其中的一個。蘇軾不是考據癖,他所以把赤壁位置搞錯,說明在他之前已經有無數人在有意無意地混淆赤壁的真正地理位置。也許在相當早的歷史紀元中,關於不同赤壁的爭論就已經開始。
其實,三國的地理出現爭論,赤壁並非唯一案例。關於諸葛亮隱居之地,就有南陽、襄陽之爭;而關羽靈位的真正歸屬地,山西運城、河南洛陽、湖北荊州也爭論未定。赤壁的地理位置出現如此多截然不同的論斷,難道也是各地為爭名人效應創收?未必。赤壁並非偉人故里,而是血腥的戰場,不至於成為一個榮耀的光環。那麼中國曆代政權的地名變遷也可能是導致爭執的原因。當然,中國王朝更迭頻仍,同一個地名在不同朝代出現在不同的空間位置上也屬稀鬆平常。但同時,中國的史籍、地方誌、地理志也較為完備,按圖索驥應並非難事,何以赤壁成為無證可佐的盲點?
也許,在這個叫做赤壁的地方,確實發生過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事情,充滿了神秘感。一些人出於維護利益的考慮,有意混淆了赤壁的具體地點。赤壁的具體地點越模糊,這樣的人的利益就能得到最大的維護,哪怕他們已經死去了上千年。
更何況,還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並沒有什麼赤壁之戰。所謂的赤壁之戰不過是一場在戰爭年代習以為常的遭遇戰而已。
赤壁之戰僅僅是一場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