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第1/2 頁)
因此,在4月10日,整個德國將承認它們的解放者
阿道夫&iddot;希特勒!
全體人們都說:是!
1938年4月10日,奧地利和德國舉行公民投票,結果,997的選票對德奧合併表示贊同。古德里安將軍在談起為什麼德國會接受希特勒的指揮時,就說其中的一個原因是,&ldo;當時的魏瑪共和國政府在國外得不到任何意義的外交成就&rdo;。
在希特勒的身上,千千萬萬德國人似乎看到,他們的復興夢、強國夢,正在一步一步地變成現實。鄧尼茨元帥日後在回憶錄裡的一段話,應該說能夠代表當時很多德國人的心境:&ldo;從薩爾表決的成功到發表有關國防主權的宣告和佔領萊茵蘭直至合併奧地利和蘇臺德地區,這都是德國在外交政策上取得的接二連三的扣人心絃的偉大勝利。當德國經歷了那些恥辱和貧困的年代後,哪一個愛國者、哪一個軍人會不擁護德國那種蓬勃向上的發展呢?我們的祖先曾期望德國成為一個團結、偉大的德意志帝國,如今這個夙願實現了。&rdo;
希特勒僅用短短的幾年時間,到入侵波蘭時,德國的空軍力量就已超過英國,陸軍力量也勝過法國。德國再次成為一個讓法國等宿敵頭痛的歐洲強國,不流血地走出了戰敗的陰影。有些國家朝思暮想的崛起,對德國人來說,似乎易如反掌。可是希特勒和德國沒有止步。歐洲再一次陷入血海之中。
雖然希特勒創造了俾斯麥也未曾有過的軍事輝煌,從高加索山到大西洋,從挪威到北非,一度到處都飄揚著卐字旗,但這種輝煌只是曇花一現。第三帝國轉眼走向了毀滅。一戰的時候,德國死了177萬多軍人。這回,650萬德國人死於非命。德國輸得精光,可法國的勝利也非常慘澹。用歐洲之父莫內的話說,法國在戰爭中&ldo;大傷元氣&rdo;。法國死了81萬人,其中居民佔47萬。巴黎凱旋門第六次目睹德軍鐵蹄的蹂躪。這次,德法之間又是血海深仇。
不過,勝者也好敗者也罷,理智的人們不想再在冤冤相報中角逐、殺戮了。冤冤相報沒法了。
勝利的法國和戰敗的德國,艱難地以新的眼光看待歷史,以新的姿態走向未來。畢竟,歐洲歷史的經驗一再表明,仇恨帶來的是兩輸,只有和解才可能共贏。1945年8月,在薩爾布呂肯的一次演講中,戴高樂說:&ldo;法國人和德國人應當一筆勾銷過去的事情,進行合作,不忘記他們同是歐洲人。&rdo;四年後,聯邦德國成立,隨後加入了歐洲經濟委員會。總理阿登納向世人宣稱:&ldo;在今日的歐洲,世仇完全不合時宜了,我決心使德法關係成為我政策的核心。一位聯邦總理必須同時是一個好的德國人和好的歐洲人。&rdo;一度期望肢解德國的戴高樂,在1958年和阿登納會晤後發表共同宣言,宣告&ldo;我們相信,過去的怨仇永遠結束了,法國人和德國人有必要和睦地生活&rdo;。
諸如要把德國變成農業國之類的意見,並沒有占上風。相逢一笑泯恩仇不只是政治家們的高調錶態,更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行動。這跟猶如狼入羊群的蘇聯不同。蘇聯從德國東部獲得了價值500億‐1000億馬克(合125億‐250億美元)的賠償,拆走了上千家工廠的裝置,並且採取&ldo;靠本地來養活&rdo;的佔領政策。索科洛夫斯基元帥曾在1947年這樣對法國的外交官們說:&ldo;如果我到史達林大元帥那裡去,告訴他說,我不能做到讓我管轄的部隊和德國人民靠本地養活,而必須要求從外界進口食物來養活東部地區的所有那些人,那麼,我的命運很快就決定了。史達林會命令就地槍斃我,而我也只能認為他做得對。&rdo;而華沙條約形同沉重的枷鎖,蘇聯用它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