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第2/2 頁)
新聞史家的話來說,這個修改後的新聞紙條例,&ldo;簡直可以說是報紙的撲滅法&rdo;。民間是可以辦報,但是報紙生死大權卻捏在帝國政府的手裡。再鬧騰,能鬧騰到哪裡去了?
且不說&ldo;維新&rdo;維的是什麼&ldo;新&rdo;,至少有一點是清楚的,那就是這種維新是帝國政府主導的維新。這種政府主導的局面,直到天皇下終戰詔書那一刻,也沒有改變過。像福澤諭吉這些人,一方面對&ldo;國家&rdo;充滿著恐懼,可另一方面又對&ldo;國家&rdo;的未來表示樂觀。自己的命運都把握不了,還能把握&ldo;國家&rdo;的命運?這是日本帝國時代的一種典型政治悲劇。
&ldo;出頭的釘子挨砸&rdo;
&ldo;大逆事件&rdo;是明治時代終結的象徵。
1910年,幸德秋水等人被捕。整個帝國籠罩在政府製造的恐怖之中。
作家德富蘆花發表公開信,懇請政府從輕處罰。
1910年10月13日,年輕的石川啄木憤激地作下了這首詩歌:
看著那陰沉沉的
灰暗的天空,
我似乎想要殺人了。
當然,石川啄木沒有殺人,倒是幸德秋水很快就要被殺了。
1911年1月,幸德秋水等12名社會主義者,被以大逆罪處死。大逆事件用幸德秋水這些人的血,為日本帝國的&ldo;進步&rdo;畫上一道不可逾越的警戒線。
2月1日,德富蘆花在第一高等學校慷慨陳詞,稱讚幸德秋水等人是&ldo;為人類獻身的志士&rdo;,抨擊政府這樣對待這些人,是&ldo;暗殺&rdo;,是&ldo;不折不扣的謀殺&rdo;。
然而,大部分人不是像德富蘆花那樣,在喪鐘為幸德秋水他們敲響的時候,站出來為他們辯護、吶喊。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