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第1/2 頁)
儘管如此,日本帝國在科學和技術領域的成就,要是跟德國、英國、美國、法國相比,仍然不是一個等量級。整個明治時代,日本沒有產生過像法拉第、愛迪生、西門子、愛因斯坦、居里夫人那樣的科學或技術巨人。日本帝國實則是先進國行列裡的後進。德國統一和明治維新開始的時間差不多,但德國的崛起是以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技術興隆期為基礎的,而人口跟德國差不多的日本,卻從來沒有創造過那樣的科學和技術的輝煌。
同樣是舉世矚目的崛起,崛起的質和量也不一樣。今天,許多人覺得日本產品是質量的象徵,可是當年&ldo;日本製造&rdo;多少有點粗製濫造的味道。在1918年籌劃出版的一本小冊子裡,小原國芳就感慨:&ldo;&l;日本製造&r;這個標籤,在世界上成了劣等商品的商標。&rdo;為什麼這麼說呢?原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來了不少的訂單,可是日本賣出去的產品卻出現了諸如此類的現象‐‐&ldo;罐頭裡摻石頭;鉛筆中心是空的,兩端灌入少量鉛芯;靴子的鞋底裡夾紙板&rdo;。這被小原國芳稱為&ldo;真正是日本的恥辱,國賊的行為&rdo;。
這件事,日後陸軍大臣荒木貞夫也提到過,而且是在他1933年的《告全日本國民書》裡提到。這種粗製濫造的日本貨,滿世界的銷售,其結果如何呢?連荒木貞夫這一介武夫都明白:&ldo;是把信用全然毀壞了&rdo;。那襯衫穿上後,膀子一伸,&ldo;立刻就袖子和背心子分家了&rdo;。對這一點,荒木貞夫印象深刻,他還舉了一個例子。那是在日本出兵西伯利亞的時候,俄羅斯商店貼出招牌:&ldo;日本貨是到了,但是不保證其堅牢。&rdo;
雖說知恥而後勇,可這也表明,已然是世界強國的日本帝國,還有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一面。問題不止於此。強國的事實,也不能夠抵銷下面的現象。明治三十一年十月,財政部的委員添田壽一談到他在大阪附近紡織廠的見聞時,稱&ldo;情形頗為悽慘&rdo;:&ldo;……實在未滿十歲的人,亦在機械房中工作。飯是立在機械轉動之間吃的。一走到寄宿舍,則因便所的臭氣,實難形容。&rdo;即使是到了明治四十年,童工還佔女工的大部分,而女工當時又佔職工的六七成。
可是帝國崛起沖淡了日本人在明治初年的那種危機感和落後感。誰能想到,帝國改革開放的成果,會在日後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毀於一旦呢?回過頭來看,新渡戶稻造覺得日本處在旭日東升之時,是明治三十八年,離1945年還有40年,剛好在日本帝國興亡兩端的中點上,換言之,日本帝國並非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而是當午的日頭了。
&ldo;日本的惡運,實在是愛國志士造成的&rdo;
1939年,蔣百里將軍感嘆:&ldo;日本的惡運,實在是愛國志士造成的啊!&rdo;
名將山本五十六的遭遇就是例子。
1920年代初,山本五十六還是一名海軍中佐。在談日本是否應該同美國交戰的問題時,他說:&ldo;僅看看美國汽車城‐‐底特律發達的汽車工業和一望無邊的德克薩斯州的油田,便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憑日本的國力,根本不能以美國為敵,同其抗衡;在海軍建設上,更不能與之進行軍備競賽。&rdo;
其實,這說的不過是一個事實判斷,跟山本五十六是不是勇敢,是不是&ldo;愛國&rdo;,是不是&ldo;兒不嫌母醜子不嫌家貧&rdo;,並沒有必然的聯絡。可是,山本卻恰恰是因為直面現實而不招人喜歡。剛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時,有些官兵很是瞧不起他。&ldo;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