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第1/2 頁)
幕府時代的日本,等級森嚴,貴賤有別。比如,按照&ldo;家康遺訓百條&rdo;第四十五條,&ldo;庶民不得對武士無禮、對直屬臣子或陪臣不敬,否則格殺勿論&rdo;。武士階層出身的福澤諭吉,曾這樣描述過等級制度的荒謬:&ldo;在這種法律之下,好像平民的生命並不屬於自己,而是借來的一樣。農民商人無緣無故地要對武士低聲下氣,在外讓路,在家讓座,甚至連自己餵的馬都不能騎。這豈不是蠻不講理嗎?&rdo;
農民商人的地位尚且如此,賤民的處境那就更不用說了。而明治初年的&ldo;穢多&rdo;&ldo;非人&rdo;以及其他賤業者加起來,將近40萬人。
進入明治時代,短短的幾年裡,過去連姓氏都沒有的農、工、商,統稱為平民;&ldo;穢多&rdo;&ldo;非人&rdo;等賤民的名稱廢除了,其身份、職業都跟平民平等;禁止人身買賣;一般平民也可以使用姓氏了;準許華族與平民通婚;所有國民都有遷徙自由和擇業自由……
幕府時代,當局嚴禁農民栽種桑、茶、菸草、漆等作物,並且農民不能從事工商業。明治政府把農民從這種禁錮中解放了出來,1871年,宣佈今後農民在地裡種植什麼,是他們的自由;1872年,又廢除了不準農民改就工商業的禁令。
福澤諭吉原本對明治政府期望值並不高,以為它會&ldo;把一個值得珍惜的日本國弄得亂七八糟&rdo;。看到當局提出四民平等,廢藩置縣,他一下子又歡呼雀躍了起來:&ldo;當時,我們朋友之間如果人碰頭,就會彼此慶賀,讚嘆不已,忍不住要高喊:看到新政府的事業如此興盛,縱然死也無憾!&rdo;
在削弱身份束縛的同時,人民的日子,也眼瞅著有了變化。對於農家的生活,福澤諭吉是這樣描述的:&ldo;現今若就貧者之貧來和富者之富比較,誠然是貧困的,不過只就一個貧者來論,不得不說生活情況大有改良了。其他姑且不論,僅看改良食物的性質,採用食米的增加,足可證明一斑了。&rdo;
不過,在福澤諭吉眼裡,日本帝國的&ldo;進步&rdo;可不只是表現在社會經濟方面。
在1895年3月開始連載的《福翁百話》裡,福澤諭吉提出,評價文明進步的標準很多,其中言論自由與否,尤其是&ldo;社會人文之進或退的標誌&rdo;,&ldo;放鬆對言論的限制並使其逐步自由化,即為文明的進步&rdo;。
那麼自維新以來,日本帝國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形呢?
從1853年到1895年,福澤諭吉把它分為四個時期,每個時期十年。如果對這幾個時期的言論情況加以比較,福澤諭吉認為可以發現,&ldo;一個時期比一個時期更趨於自由&rdo;。第一個十年裡,自由言論被人指責、謾罵,到了第二、第三個十年,自由言論便逐漸被人們承認,而到了第四個時期,&ldo;自由言論反被作為好事而受到歡迎&rdo;。
作為這段風雲歷程的過來人,福澤諭吉展望未來,信心滿懷:&ldo;同樣道理,在所謂第四時期的當今,即或有稍許逆耳之論,再過十年、二十年,亦一定會被宣告無罪,並毫無疑問地將受到歡迎。&rdo;在這個樂觀的花甲老人眼裡,大日本帝國的明天會更自由,更美好。
&ldo;爭取能多罵倒一個人&rdo;
福澤諭吉樂觀的判斷,並非毫無根據。
中江兆民(1847-1901)比福澤諭吉小十來歲,因為政治原因,在1887年12月被驅逐出東京。雖然是不受明治當局歡迎的人,可是這並不妨礙他緊接著第二年就在大阪創辦《東雲新聞》,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