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第2/3 頁)
是被趕向大海的。沒有大海的存在,英國或許會一蹶不振,而荷蘭則會敗亡。在其榮光輝煌登峰造極的時代,它還是歐洲政壇中的一個舉足輕重的因素。當時,一位本國名聲顯赫的實權人物就估計到,荷蘭的土地不太可能養活其八分之一的居民。該國的製造業為數眾多且十分重要,然而,比起對航運業的興趣,它們出現增長要遲緩得多。土地的貧瘠與海岸無險可守的本質驅使荷蘭人首先從事了漁業。隨後,加工儲存魚類方式的發現給予他們除了進行國內消費以外還能用以出口的物質,並由此奠定了他們財富的根基。所以,在荷蘭人成為商人之時正是義大利諸共和國處在土耳其霸權的壓力下,以及由於好望角航線的發現,其國勢正開始衰落之際。結果,他們成為了地中海東部沿岸諸國與島嶼以及龐大的義大利貿易的繼承人。
荷蘭人還進一步得益於他們的地理位置。作為波羅的海諸國、法國、地中海沿岸各國以及德國各大河流口岸之間的居中者,他們很快就幾乎攬盡了所有歐洲的中轉生意。小麥與波羅的海沿岸國的海軍倉儲、西班牙與其在新大陸的殖民地的貿易,法國的葡萄酒以及沿岸貿易,並不比兩百年以前更多,然而,都是用荷蘭船隊加以運輸。大部分英國的轉口貿易甚至在當時都用荷蘭船完成的。這並不是試圖在製造這樣一種假象,即所有這一切繁榮僅僅只是來源於荷蘭自然資源的貧乏。世界上的事物不可能是無中生有的。實際情況是,由於其民眾的貧困狀況,他們被迫投向大海,加上他們對於航執行業的精湛藝術與他們船隊的規模,透過緊隨著美洲與環繞好望角航線的大發現而來的探索精神與商業的急速膨脹,他們處在於一個有利可圖的位置上。同時發生的還有其他因素,然而他們整個繁榮卻奠基於由他們的貧困所催生出來的海洋權力之上。他們的食品、服裝、生產所需的原材料,他們用以製造與裝配船隻(他們製造了幾乎與整個歐洲一樣多的船隻)的木材與大麻絞索等都得進口。當1653年和1654年一場與英格蘭的災難性戰爭最終持續了十八個月時,他們的航運業陷入了停頓,據稱&ldo;經常用以維持國家財富的收入來源,例如漁業與商業,已接近於山窮水盡的地步,工廠作坊紛紛歇業倒閉,生產活動終止了。港口無船出海,變成了桅杆林立的世界。這片土地上到處都是乞丐,街道上雜草叢生,在阿姆斯特丹就有一千五百套房屋無人問租。&rdo;只是一項屈辱性的和平協議才使得它們免遭完全毀滅。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