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吳王冊封大典(第2/4 頁)
朱允熥略顯尷尬地笑了笑,回答道……
"弟子孫兒覺得,如今已修煉至成人境,倘若一味依賴祖師爺的庇佑,終難自我精進修為。"
聽聞此言,朱元璋再度流露出滿意的笑容,道,
"很好很好,果真是吾之孫兒,能有這般悟性實屬不易。
看來你確實在修行中有所突破,真正邁入了成年人的行列。
沒錯,既已成年,便不應再受他人庇護。
你並未讓吾失望。
如此說來,鑑於你此次平定劫難立下赫赫大功。
且這份功績極為卓著,因此吾決定破格直接冊封你為吳王,無需遠赴藩地,王府便設立在這仙都京畿之內,你看可否?"
朱元璋此言一出,四周群臣無不瞠目結舌。
冊封皇孫為王,此舉在修真世界中顯然不合常理。
即便封王,也僅應冊封為次一級的郡王。
而非那尊貴無比的親王之位,更非那象徵著權力重心的吳王之名。
須知,王者封號背後蘊含深厚含義,如秦王、晉王、齊王、楚王這類封號,皆代表著極高的地位。
有的封號甚至暗指會被天子重點栽培,以備接班之人。
,!
然而大明與其他宗門王朝不同,秦王、晉王等顯赫封號早已賜予了朱元璋的幾位嫡子。
照理而言,到了朱允熥這一代,即便要封王,其封號也當較為尋常,不該享有這般尊貴的地位。
即便是有意封賞,朱元璋的那些兒子已佔據了這些尊崇封號,也不可能有兩個或更多的同一名號。
然而令全場震驚的是,朱元璋竟然賦予朱允熥的封號,正是吳王!
在別的宗門國度裡,吳王或許較晉王、秦王稍遜一籌。
可在大明宗門,則全然不同。
因其開宗立派的祖師朱元璋,在登基為聖君之前,曾被小明王封為吳國公。
隨著朱元璋的實力日益壯大,便自行決定將自己封為吳王。
直至他最終登上聖君寶座,才卸去此封號。
在他擔任吳王期間,長子朱標被冊封為吳王世子。
換言之,在朱元璋一脈中,能與吳王二字掛上鉤者,除了他本人,唯有他長子朱標曾身為吳王世子。
如今朱元璋竟將這等榮譽封給了朱允熥,足見他對朱允熥寄予的期望之深。
正常情況下,聖君昔日所受封的王位,後續不會授予他人。
畢竟此舉需顧及避諱之事。
然而朱元璋卻不循常規,他曾為吳王,卻將此封號轉賜給朱允熥。
由此觀之,他確實有意讓朱允熥繼承他的聖君之位。
讓他成為過去的自己,亦是在暗示眾人,也將讓他成為未來的自己。
朱允炆手中握筆微微顫抖。
他深知這吳王封號背後的份量。
然而心中縱有萬千不甘,此刻也不敢有半句異議出口。
滿朝文武,無人敢出列反駁。
尤其那些文官,先前為朱允炆說話時,已然誤讀了朱允熥在修真道路上的定位。
先前面對朱允熥那狂猛的靈力反擊,眾修士皆啞口無言,此刻自然不敢再度站出來公開異議。加之朱允熥此次化解災厄,確有重大功績,若在此刻站出來反對,無疑是自尋苦果。
至於朱允熥對於朱元璋的這項決策,並未流露出太多的異樣情緒,只恭敬地躬身說道:
“多謝祖師爺……”
在他修煉者的眼裡,封他為何種尊王並不關鍵,真正重要的是得以離開皇宮,自行建立王府,遠離中樞,自由拓展自身修為與勢力。若能被派遣至邊遠之地設立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