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第1/2 頁)
段珪搖頭嘆息道;&ldo;數年之中,聽說袁府二公子少年文達,聰慧過人,一向心儀,沒想到,和袁家其他人一樣,也是蠢貨。沒有出奇的地方。&rdo;我不生氣,只是冷冷的道;&ldo;說下去。&rdo;
段珪冷笑道;&ldo;就表面而言,吾等不殺何進,何進和令尊就必欲除吾等而後快,所以殺何進只是自保,完全無罪。合理的很。進一步說,何進是什麼東西&rdo;他盯視著我,好半響才吐出兩個字;&ldo;外戚&rdo;
我的腦中轟的一聲巨響;外戚、宦官、黨爭。這豈非是大漢朝覆滅的誘因。
段珪見我面上變色,氣勢大盛,湊近一步,冷哼道;&ldo;外戚和宦官輪流秉政,幾乎已經成了大漢天下的傳統。皇帝幼年即位,皇帝母親的孃家人必然做大,專權跋扈,目無君上。等到皇帝大了,想要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可是外戚又不想放棄權利,所以矛盾激化。無助的皇帝就利用身邊的親信宦官除掉外戚。這樣就形成一種頹勢,皇帝幼年沒有親信的人。所以就和我們這些褲襠裡沒有鳥的宦官親近。有一些沒有骨頭的人,看到吾等得勢,就拼命巴結,巴結不成的就拼命誹謗。等到這一任皇帝死了,小皇帝即位。新皇帝擔心大權旁落,所以就利用外戚勢力除掉以前忠心耿耿的宦官,這樣外戚的勢力又要做大。等到外戚勢力沒辦法控制的時候,皇帝又想起了身邊的宦官,利用宦官除掉外戚。周而復始報應迴圈。依我看來,不論是是誰殺了誰,也不見的是罪過,不過就是政治傾軋的犧牲品而已。&rdo;
我的心頭巨震;是啊,我自小熟讀史書。被宦官殺死的大將軍的確不只是何進一個。像平定匈奴有功的竇憲、繼竇憲而起的大將軍鄧騭、還有權傾朝野毒死&l;皇帝劉纘&r;的&l;跋扈將軍梁冀&r;不都是死在宦官手上嗎?如此說來,何進的死倒是真怪不得這些褲襠裡沒有鳥的仁兄了。
大漢朝的外戚和宦官就像生來有著不共戴天之仇,是一定要鬥個你死我活的。何進不死,宦官必死,何進如今死了,宦官還是要死。只因為一個原因,就是權力的魔杖沒有了,庇護宦官的皇帝死了。所以宦官成了眾矢之的,皇帝昏庸的替罪羊了。
哈哈,我忽然想通了。可是,我還是大聲質問段珪;&ldo;陳留王和皇帝何罪,被你二人擄劫至此,備受欺凌,只是這一條就足夠你們死上一千次了。&rdo;
遠處傳來馬蹄聲響,淳于瓊的大軍已經開過來了。段珪跪倒在地,俯首痛哭道;&ldo;陛下請自重,臣追隨先帝去了。&rdo;說著轉身投河而死。這倒好,省得我動手了。
張讓怒視我一眼,聲嘶力竭的喊道;&ldo;至於結黨營私培植親信誅殺異己,你們袁家比之吾等過分何止十倍,天下誰人不知,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天下,為何沒人仇視與你,以咱家看來,無非是因為你們褲襠裡多了個鳥而已。哈哈。&rdo;
我沒來得及說話,張讓長嘯一聲,橫劍向脖頸抹去。鮮血向外激射,張讓的身子跟著倒下去。
第一捲風起雲湧 第二十二章精忠報國
第二十二章精忠報國
一陣冷風吹來,我忍不住激靈靈的打個寒戰。遠處火勢漸衰,一陣馬蹄聲疾馳而至。
淳于瓊勒住韁繩,借著火光看到張讓的屍體,來不及下馬,大呼道;&ldo;二公子,那可是張讓的屍首。&rdo;我黯然點了點頭,嘆息道;&ldo;皇帝和陳留王還好嗎?&rdo;淳于瓊的戰馬,圍著張讓的屍首,轉了一圈,緊張道;&ldo;宮內發生巨變,大將軍何進被十常侍所殺,令尊帶兵與閹黨激戰,段珪和張讓便劫持了陛下和陳留王連夜逃到北邙山,幸虧二公子及時趕到,否則陛下蒙難,漢室江山又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