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仙俠小說 > 晚唐浮生正版 > 先秦至唐代樂人簡述

先秦至唐代樂人簡述(第2/3 頁)

目錄
最新仙俠小說小說: 御獸小道士小林修行記惡靈纏繞踏天之路!黎橫曦空穹域修仙界的二道販子天上掉下一個小神仙九世仙戀青雲仙夢張悅的逆襲家族修仙:從青元陳氏到舉族飛昇開局乞丐逆襲成大佬我,大玄逍遙侯,劍道魁首!獸世:一個儀式師的成神之旅絕世魔醫,神帝別追穿越自救修仙長生從打拳開始淵軒夢朝夕尋道聖人持棋救世,天道落子謀生

專門給他表演。好在還算有良心,這些人沒被編為樂戶,而是以一種到太常輪值的方式服務,姑且算是徭役吧。對了,人數最多時有三萬餘人,讓人很是無語。

隋朝滅亡後,又迎來了一位相對不怎麼喜好樂舞的君王,即唐高祖李淵。他在武德四年下了一封詔書,下令遣散全部樂戶:“太常樂人,本因罪譴,沒入官者,藝比伶官。前代以來,轉相承襲。或有衣冠繼緒,公卿子孫,一沾此色,累世不改。婚姻絕於士庶,名籍異於編氓,大恥深疵,良可矜愍……宜並蠲除,一同民例。”

廢除太常樂戶的時間其實是唐軍入長安,立傀儡皇帝的時候(義寧年間),武德四年的這道聖旨只不過是補了一次手續罷了。太常樂戶被廢除後,其籍貫都歸入地方州縣,成為平民,從此可以與其他階級通婚,可以考學,可以做官,對這些人是一大解脫。

不過在高宗時,因為各種需要,以及帝后都十分喜愛遊戲娛樂,於是再一次擴充太常樂戶。這些樂戶的籍貫仍然屬於太常,世代不易。而因為樂府初建,人手不足,水平也參差不齊,於是便召天下音聲人入京服役,並教授樂戶各種技能。這些所謂的音聲人,即武德年間放歸州縣的太常樂戶後裔或徒子徒孫,但他們的籍貫在州縣,身份是平民,不是樂戶,到京城屬於正常的服勞役,即“輪番入直太常”。

《唐律疏議》中記載:“(音聲人)各附縣貫,受田、進丁、老免與百姓同”。但作為樂戶的“太常音聲人”就慘了,“(太常音聲人)謂在太常作樂者,元與工樂不殊,俱是配隸之色。”

如果你以為唐高宗比起他爺爺過於沉迷樂舞了,那隻能說明你不認識唐玄宗。他在樂舞百戲上的興趣和楊廣有的一拼。在位期間,設立了左右教坊,“掌俳優雜技,自是不隸太常,以中官為教坊使”。

李隆基絕對是喜歡娛樂的,在他的大力投資之下,教坊的規模漸漸超過了太常,各種歌舞音樂、戲曲雜技不斷被編排出來,影響力急速提升。教坊中人以家庭為單位集中居住,身份和太常一樣,分樂戶和音聲人兩種。教坊中人的經濟條件一般都很不錯,有的家中聘有不少僕人,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也不錯。如果教坊家庭的女兒色藝出眾,要麼入選宮中,“妓女(指女性樂人)入宜春院,謂之內人,亦曰‘前頭人’,常在上前也”;要麼在五陵年少中左右逢源,秉持渣女三不原則,風光愜意。

教坊、太常之外,唐玄宗還設立了一個音樂培訓基地,置於禁苑之梨園。史載:“玄宗聽政之暇,教太常樂工子弟三百人為絲竹之戲,音響齊發,有一聲誤,玄宗必覺而正之,號為皇帝弟子,又云梨園弟子”。

天寶時的許雲封,父母雙亡,混不下去,於是到京城投奔其外祖父學習吹笛。因為笛子吹得好,居然在梨園內混了個小官噹噹,收入暴漲,社會影響力也直線提升,可見那時只要不是樂戶,是正兒八經的音聲人,只要技藝出色,還是很容易混出頭的。

額外提一下,玄宗時太常演奏的一般是“主旋律”,教坊、梨園則是“流行樂”,吸引了當時最優秀的音樂人,是殿堂級的音樂舞臺。李龜年聽說過吧?沒聽說過的都是語文課沒好好上的。他們兄弟三人,“鶴年能歌詞,尤妙制《渭州》;彭年善舞;龜年善打羯鼓”,在當時可謂是紅得發紫的明星,被許多人追捧。

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勢江河日下,再不能如以前那般奢靡,德宗時“停梨園使及伶官之冗食者三百人,留者皆隸太常”。好嘛,音聲人都遣散了,只有無自由身的樂戶留下,包吃包住。

這樣的情況隨著長安朝廷越來越不成氣候而持續了下去。雖然昭宗這二貨一度恢復了梨園,但也僅僅是曇花一現,規模也遠不能與玄宗時相提並論。鳥散四方的音聲人為了討生活——種地是不可能種地的,這輩子都不可能,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七十年代後媽養崽被黑心反派拐作靈寵後與權臣前夫重生日常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