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古人直播間 > 第235章 如履薄冰

第235章 如履薄冰(第1/2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龍珠之賽亞人貝吉塔人在奧特,開局獲得地球意志饋贈四合院:胎穿成一大爺的女兒後李世民假死,那天下不就是小爺的了?斬神:諸神代理人,開局定海神針三國大軍溼家大明:老朱假死後,我登基鬨堂大孝被海盜打劫了,最後成了皇帝弒兄殺父,我登上大位關於南朝貴公子是我冒充的這回事亮劍:特戰小組恭喜發財短影片:給古人紅色震撼!大唐:不讓我種地,就把你種地裡考前測試在發瘋四合院的一股清流盜墓:你們真的不是npc嗎?開局貝利亞從吞噬哥爾巴開始進化大明:我的絕世才學震驚朱棣水滸白話版三國之我是正經人

劉徹:“才三年啊!”

是生嫩了點。

聽起來,補錄的確是最好的辦法,賬麼,留著往後慢慢算。

只不過這等聽不懂上意的臣子,也沒必要留了。

天幕底下的被提到的洪武諸人,哪怕這會還沒坐到那個特定的官位上。

結合籍貫名姓,也知道說的是自己。

洪武朝的政治氣氛本就肅殺,為人臣子如履薄冰。

腦筋轉得快的想明白自己為什麼被流放、被殺,脾氣犟的還在糾結為何要蒙受不白之冤。

朝廷是個修羅場,進去了難保能全身而退。沒入的索性專心在家治學讀書。

糊糊:“有人將古代科舉比作現代高考,其實不然。

科舉選的是官員,高考選的是牛馬。

由國家主持的科舉考試,是分配政治權力、實現個人階級跨越的最可靠途徑。

為了實現政治集權化,古代社會有意的堵死了科舉之外的成功渠道。

科舉是國家政治權力的分配場,明朝的政治集團只能以地域為單位,各地想要獲得話語權靠的也是朝裡有沒有人,朝裡有沒有人,靠的還是科舉中進士。

這個地位關乎經濟,但也不只看經濟。

隋唐時期的科舉大省無疑是陝西,當時叫關內道,因為這裡靠近首都長安。

兩宋時期則是福建,不僅上榜人數最多,佔據了大約全國進士的四分之一,還曾經創下了連續四屆狀元都是福建人的紀錄,所以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龍門一半在閩川。

新黨的中堅,許多都是福建人。

到了明清之際,浙江成為新的考試大省,兩朝錄取了五萬多名進士,浙江以超過六千人位居榜首。

次席分別是江蘇與江西,其中江蘇是當時出狀元最多的省份,所以科舉考試還是看南方。

湖南一直是人才凋敝之所在, 可自從曾國藩安邦定國之後,湖南科舉人才實現井噴。

一個省份有多少人中進士,直接影響了該省份在中央的政治地位。

在以師生關係為幌子結黨拉派的明清兩朝,往往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個人成為朝廷棟樑之後,祖籍所在府縣都會沾光借力。

所以,北方學子能不能中舉,問題不只在北方人學問好不好,還關係到北方的政治地位。”

乾隆:“曾國藩是誰?”

他沒聽過的名字,以後的人?

糊糊:“大一統的王朝,能捨棄北方嗎?

從唐末以來,南北隔閡已久,正需要不斷彌合的時候。

科考將北方學子排除在外,朝廷還能透過何種途徑統治北方?

從三國時期,得益於長江水系灌溉和充足日照條件,南方經濟地位開始躍升。

到了唐宋,南方已經成為實際上的經濟中心。面積同樣的田地,東北一年一熟,華北兩年三熟,華南一年兩熟,比糧食產量北方比不過南方。

倉廩實而知禮節,有了充足的食物供應才能抽身做學問,南方文化素質自然高過北方。

沒有糧食和錢的北方是不是就低南方一等呢?也不是。

雖然從隋唐開始北方就要靠南方的轉移支付平衡收支,但是北方承擔著抵禦外族入侵的重任。

農耕時代遊牧民族一直是帝王的心頭大患,也是南方安穩生活的不穩定因素。

想在綿延萬里的國境線上抵禦外族入侵,只能靠天險。

在宋朝,天險是燕雲十六州,在明朝,天險是山海關。

想要讓北方人老老實實守住邊境線,不給人家政治權力能行麼?

不論是對朱元璋來說,還是對南方人來說,平衡南北方關係,實現南北權力

目錄
DNF奶爸縱橫火影世界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