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名震列國的魏武卒(第1/2 頁)
一場改革的興起,必將源於思想的變遷和整合。而正是在一次次的軍事交鋒和政治角逐中,吳起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而深邃的軍事理論。 《漢書·藝文志》一書中就集中著錄了《吳起》48篇,可惜後來佚失,流傳至今還剩下《吳子》6篇,即《圖國》、《治兵》、《論將》、《料敵》、《變化》、《勵士》,這應該是後人藉著吳起的名聲而作。當然,其中也繼承了吳起大量的謀略和思想,吳起注重國家軍事力量的加強,同時還爭取國家和軍隊集團內部的協調與統一,一旦國家出現“四不和”,就只能止戈息武。換一個角度說,就是強調一個國家內部要“和”才可以出兵打仗;打仗之前軍隊內部要“和”才可以出征;出征列陣,每一個環節都要“和”才可以進戰;具體到戰場之上,軍隊作戰相“和”才可以獲勝。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內修文德,外治武備”。 在《吳子兵法》的《國圖篇》中也提到,對於士兵而言,如果知道君王能夠愛其命、惜其死的話,即使碰到危難,將士也會以進死為榮,以退生為辱。如此,便能夠上下一心、眾志成城。 孫武在《孫子兵法》中早就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思想,被後人引為軍事上的不朽概論。吳起在其軍事思想中,也繼承了孫武的思想,並在《料敵》篇中提出,瞭解和分析敵情,對整個戰場敵我雙方的優劣進行評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在《應變》篇中,吳起根據戰場局勢千變萬化,隨時根據實際調整戰略部署的思想,論證瞭如何應對倉促迎敵,敵眾我寡、敵人斷我後路、敵人憑藉險要殊死頑抗甚至是四面楚歌等戰場情況。 此時的魏國,雖然表面看起來無比的強大,但是在軍士的戰力和勇力上,比之秦國的老弱殘兵尚且有所不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在吳起的眼中,不過是一句大話、空話。面對戰場局勢的千變萬化,再完美的計劃也趕不上變化,一支軍隊要在戰爭中取得勝利,完全依靠數量是不行的。相比於數量,其質量更為可貴。一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軍隊,必要有優秀的將領和卓越計程車卒,二者相輔相成,嚴格賞罰和訓練,統一號令。 於是,訓練魏武卒的思想,便在吳起的心中產生。 吳起認為,要讓一個士兵安心地離開家園、離開父母、離開妻子兒女,就必須要免除其後顧之憂,使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有所依、有所仗,更要讓軍士齊心、奮勇殺敵。所以,吳起將魏軍帳下計程車卒家中的徭役賦稅等全部免除,嚴格標準以選拔魏武卒。 正如一匹劣馬無論多麼拼死勞力,也不可能日行千里一樣,一支素質不合格的軍隊,無論其士卒多麼肯拼命,也無法達到戰略目的。所以吳起開始挑選兵士,他要打造一支轉戰天下而不敗的鐵軍。要想入得吳起的法眼,一個士兵的體力必須過硬,他必須在半日內跑完整整一百里。如果輕裝上路,也許很多人都能進入吳起的軍隊。難就難在參加考試的人必須身著全身鎧甲,另外還要揹負十二石的弩弓(一石約合今天30千克,十二石就是360千克,不過這只是說弩弓的拉力,而非其重量,否則恐怕無人能夠達標)、50支箭,還要手上持戈、腰上挎劍,攜帶三日口糧!即使在營養豐富、訓練技術已有很大提高的今天,一個士兵要達成這樣的任務也不容易,可以想見吳起的標準是多麼高,又可見他心中對這支未來的鐵軍抱著多大的希望。 在如此苛刻的條件下,吳起還是挑選出了一些人。吳起當眾宣佈:“從今日起,你們家裡的徭役和田宅租稅全部免了!”歡聲雷動。但他們也做好了吃苦的準備,因為吳起對他們的要求只會更嚴格,他們執行的任務也只會更危險。千錘百煉,這支隊伍終於可以上戰場初試啼聲了——這就是戰國初期名震列國的魏武卒。 吳起帶兵,不辭辛勞,放著可口的美味不吃,空著華麗的帳篷不睡,而是與貧苦計程車卒同吃同住。行軍時,他留著車馬不乘不騎,而他自己的糧食也像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