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楚國的再度內亂(第1/2 頁)
在吳國侵入楚國的戰爭中,申包胥無疑就是那個扭轉了時局的人。 申包胥和伍子胥二人本為好友,同朝為官,為楚平王做事。楚平王聽信讒言,謀害伍奢、伍尚的時候,申包胥外出公幹,未在朝中。伍子胥輾轉逃難,在路上遇見了從宋國回楚的申包胥,此時楚平王所作所為已經傳開,申包胥對伍子胥的遭遇也是心知肚明,二人相見格外尷尬。 伍子胥此時並未和朋友翻臉,他深知自己已經與過去的一切就此訣別,深知自己今後將以仇敵的面目出現在楚國面前,這是他的使命,也是他的尊嚴。於是他在申包胥面前發下毒誓,說自己將來一定要親手埋葬楚國。這個誓言表明了伍子胥的心境,儘管他不願意與朋友翻臉,但血海深仇揹負在肩,人世間的一切都必須要為此讓路,伍子胥除了決絕之外別無選擇。 申包胥也別無選擇,身為人臣,縱然君主無德無行,但心中家國天下的信仰不容侵犯。楚平王的錯誤,不應由楚國的百姓支付代價。而作為楚國男兒,更不能讓自己的祖國傾覆在外敵侵略之手。誠然,老朋友的命運值得同情,但是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天下蒼生的福祉高於一切。於是申包胥嘆道,“即使你把楚國覆滅一時,我也會將其重新振興。” 就在這一誓一嘆中,一對老朋友分道揚鑣。在這亂世之中,各自以自己認同的方式,堅守著自己的信仰,詮釋著自己存在的價值,朝著截然相反的方向漸行漸遠。 伍子胥歷經磨難,苦苦地守候了十六年,在這十六年裡,他洗盡鉛華,學會了沉靜。相比於十六年前那個熱血青年,現在的他更能領會蟄伏的意義,他就像一把劍,每天都在完成自我歷練和淬火,直到浴火重生的一刻的來臨。 在這十六年中,申包胥經歷了什麼在史料中語焉不詳,大概是因為他的生活太過平庸而不具備記上一筆的價值,但可以確知的是,他和楚國萬千官員那樣,為這個巨大的國家機器的運轉提供助力。或許申包胥之於楚國,不過是一個小小齒輪。然而楚國之於申包胥,則是他人生的全部。 山雨欲來風滿樓,楚國最終還是毀在了昏君佞臣的手裡。相比於自己的老友伍子胥,楚昭王和他手下的那幫宵小之徒更要為楚國的覆亡承擔責任,申包胥深知這一點。不過這對於他已經無所謂了,身為楚國臣,死為楚國鬼,裹挾在兵荒馬亂中的申包胥詩中沒有忘記他的國、他的王還有他的理想與志向。 伍子胥在這段日子裡無疑是快意的,尤其是當他把仇人的屍骨從墳墓裡拖出,狠狠地抽上三百鞭,十幾年的鬱結在這一瞬間得以化解。這一切對於伍子胥而言都是應得的,沒有人知道他為此付出了什麼,沒有人知道他獨自熬過的那些不眠之夜。這三百鞭犀利而清脆,驅散了縈繞在他心頭整整十六年的夢魘。 對於此時的伍子胥而言,申包胥的出現極為不合時宜,申包胥扎破了伍子胥心中業已膨脹到極點的快感。逃難中的申包胥,給伍子胥傳話,斥責他對楚昭王的鞭屍之舉既忘恩負義又無君無父。這番言論越過了伍子胥的底線,對於伍子胥來說自己揹負深仇大恨忍辱負重之時,申包胥卻過著錦衣玉食的太平日子,更無法理解他父兄被害的仇恨與痛苦,然而申包胥竟然在他大仇得報之時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以道德家的嘴臉來進行說教。 不過伍子胥並沒有做出激烈的反應,因為在他看來,申包胥不過是因為楚國的滅亡而亂髮議論而已,不會有什麼作為。伍子胥的回話高傲而充滿嘲諷,他囑咐來人說他謝謝申包胥,自己因為路途遙遠而心情急迫,所以採取了在你申包胥看來倒行逆施的方式。 申包胥心知伍子胥已經壓抑太久,走得太遠,不可能回頭。於是轉變思路,前往秦國求救,希望秦國念在曾和楚國聯姻的情分上幫楚國一把。然而秦國國君不願攪這趟渾水,拒絕出兵相救。申包胥頓時陷入絕望之中,這個男人不知道如何才能拯救他為之付出了一切的祖國,終於,他無法再堅持這些日子以來一直偽裝出的堅強,靠在秦國的宮牆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