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第2/3 頁)
期智人化石(如長陽人)頗相類似。學堂樑子屬漢江北岸的四級階地。從地層中發現與鄖縣人化石共生的哺乳動物有七、八十種,主要有豪豬、彌猴、豹、熊、犀、鹿、牛等。鄖縣人是研究晚期直立人與早期智人之間的傳承關係的珍貴標本(李天元《從鄖縣人頭骨化石的形態特徵看其學術價值》(1993年3月14日《中國文物報》)。鄖縣人及其伴生動物的發現,為認識江漢流域古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資料。1992年底,在修築宜黃公路中,在江陵荊州鎮郢北村又發現了距今約五萬年左右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據1993年1月17日《中國文物報》載,1992年10月,湖北荊州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系在江陵荊州鎮郢北村雞公山發掘。此文化遺址在湖北、湖南等平原地區首次揭示出多層舊石器時代不同文化型別的地層疊壓關係。其中在距今約四五萬年前或更早一些舊石器時代遺址地層中清理出古人類的活動面,揭示多處當時人們生產留下的遺蹟,如由礫石圍成的5個圓圈等,這是首次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在平原上的活動遺蹟。此外,還發現了數以萬計的砍斫器、刮削器等石器。它的發掘將使中國的舊石器人類在平原地帶的居住生活的探索研究有新突破。)。繼舊石器時代後,在江漢地區先後發現了千餘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揭示了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序列,反映了氏族制社會先民的經濟生活和文化狀況。由此可見,在楚國腹地江漢地區內,一直有先民在此活動生息,辛勤地創造了原始文化。
大溪文化距今約六千年左右,因最早發現於四川巫山大溪而得名,約與考古學上新石器時代前期相當。其分佈範圍約西起巫山,東至湖北監利,北達漢水東北岸,南至洞庭湖北岸。江陵、公安、松滋、鍾祥、天門、京山等地都是分佈較集中的地方。屬母系氏族公社階段,其年代約與仰韶文化晚期相當。各處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有紅陶、黑陶、灰陶、白陶之分。前期以紅陶為主,晚期則黑陶增多,紅陶相對減少。典型器物有內[僉欠]口圓底盤、筒形瓶、深腹豆和甕等。如江陵蔡臺出土的紅陶盆、灰圈足碗,公安王家崗出土的白陶盆,松滋桂花樹出土的器座罐、[僉欠]口塗腹豆等都是造型輕巧實用的器物。其中公安王家崗出土的甕,壁厚堅實,容量大,既可盛食物,又可盛水,說明其時先民經濟生活已漸趨充實。在器壁紋飾上亦頗具特色。陶器表面常先施一層紅色陶衣,然後主要以黑彩繪上水波紋、人字紋、平行線紋、戳印紋、刻印紋、指印紋等紋樣,明快流暢,古樸生動。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