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第2/3 頁)
年(中國歷史始有準確紀年),&ldo;邦人&rdo;(國人)、&ldo;正人&rdo;(百工正長所屬之人)、&ldo;師氏人&rdo;(宿衛王宮的軍卒),怒不可遏,衝進王宮,周厲王狼狽出逃,朝政由諸侯掌管(《史記&iddot;周本紀》說召公、周公二相行政,《竹書紀年》則謂&ldo;共伯和幹位&rdo;。)。楚國自熊渠之後,歷經熊摯紅、熊延、熊勇、熊嚴四代國君,執政時間都不長(約公元前857年,周厲王立,熊渠自去其王號(熊渠卒年不詳),前828年,熊嚴卒,前後共約29年。在此期間,歷經四君,除已知熊勇、熊嚴分別執政十年外,熊摯紅、熊延兩代不足十年),其事史料記載亦缺乏。公元前827年,周宣王立,楚國也恰為熊霜初立。在周宣王初立、力圖&ldo;復文武之境土&rdo;時,楚國則一度政治波動,發生了爭奪君位事件。據《史記&iddot;楚世家》載:&ldo;熊霜六年,卒,三弟爭立。仲雪死,叔堪亡,避難於濮;而少弟季徇立,是為熊循。&rdo;熊霜六年(公元前822年),由於楚人仍沿襲母權制遺風,&ldo;楚國之舉,恆在少者&rdo;(《左傳&iddot;文公元年》。,君位傳襲並未確立嫡長子繼承製,故熊霜死後,君位未能傳其子,出現了&ldo;三弟爭立&rdo;。在爭奪君位鬥爭中,仲雪死,叔堪逃亡,在濮地避難。濮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方國部落。《尚書&iddot;牧誓》記參與周武王伐紂滅商戰爭的,有&ldo;庸、蜀、羌、[髟/矛]、微、盧、彭、濮人&rdo;。可見濮是姬周的重要盟國和屬國。西周時期,濮人散居楚之東、西、南境,即漢水兩側,號稱百濮。楚人為能在楚蠻之地立足生根,與濮人關係當屬良好,故叔堪爭君位失敗,逃到濮地,變服從俗。&ldo;羋姓有亂,必季是立&rdo;(《左傳&iddot;昭公十三年》),君位仍傳到少弟季徇,即熊徇,楚國政局才穩定了下來。周宣王因經共和時期的相對穩定,繼位後即頻繁對外用兵,號稱&ldo;中興&rdo;。熊徇在位22年,國勢一度復振,於公元前800年(周宣王二十二年)卒,子熊[鄂-力]立。公元前791年(周宣王三十七年),熊[鄂-力]卒,子熊儀立,號若敖,周宣王統治進入後期,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國勢復又轉衰。楚國這時可能由守轉攻,對外發展,與周關係重又緊張了起來。公元前789年(周宣王三十九年,熊儀二年),周宣王攻伐姜氏之戎,戰於千畝(今山西介休南),周軍大敗。在此同時,對南方也發動了大規模戰爭,結果也失利。據《史記&iddot;周本紀》載:&ldo;宣王既喪南國之師,乃料民於太原。&rdo;南國,三國吳人唐固說在南陽。前蜀人韋莊以為在江、漢之間。從西周長期對東南夷和荊楚的用兵看,此&ldo;南國之師&rdo;,也當指東南和荊楚地區。周王朝對荊楚等南國用兵失敗,只得又在太原一帶清查戶口人丁,補充軍隊。可見這次失敗是很慘重的。《詩經》有關篇章,對周、楚間的爭戰,也有反映。如《詩&iddot;小雅&iddot;採[艹/已]]》:&ldo;蠢爾蠻荊,大邦為仇!方叔無老,克壯其猷。方叔率止,執訊獲醜。&rdo;《大雅&iddot;江漢》:&ldo;江漢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遊,淮夷來求。&rdo;&ldo;江漢湯湯,武夫[氵光][氵光]。經營四方,告成於王。&rdo;&ldo;江漢之滸,王命召虎,式闢四方,徹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國來極,於疆於理,至於南海。&rdo;這些詩篇雖然都是歌頌周宣王武功之作,不免有誇大成分,但確也反映了楚國與周王朝激烈衝突的事實。
</br>
<style type="text/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