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頁(第1/3 頁)
往東,除了上述陸路外,由於水上交通發達,故可沿江東下,至吳越之地,直達東海之濱。往西,《史記&iddot;貨殖列傳》指出:&ldo;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rdo;楚成王滅夔(今湖北秭歸),是經枝江、宜昌陸路去的。水路則溯江而上,經三峽而通往巴蜀之地。
往南,水上一路,由江入湘,直達今廣西全州西北;另一路由江入資、沅、澧、油(即古油水,源自湖南石門境,東至公安北古油口入江),至今湖南各地。水陸路是相連的,楚南有洞庭、蒼梧,故今漢湖湘地區,在戰國時早已緊密聯絡在一起了。莊入滇,今雲南、貴州也留下了楚人的足跡。
第十五章:戰國時期楚國文化的重大成就
一、毛筆、竹簡與帛書
春秋末至戰國後,楚文字數量多,書寫流暢,與毛筆的創製使用是分不開的。西晉崔豹《古今注》說:&ldo;秦吞六國,滅前代之美,故蒙恬得稱於時。蒙恬造筆,即秦筆耳。&rdo;&ldo;蒙恬造筆&rdo;故事流傳至今,無人不曉。事實上,早在蒙恬之前,楚人就已能造筆,並用毛筆書寫了。從本世紀四十年代以來,湖北、湖南、安徽各地楚墓出土的竹簡、帛書、帛畫、漆器圖案,都是用毛筆書寫和描繪的。1954年長沙左家公山戰國中期楚墓出土了毛筆和竹片、鋼削刀、小竹筒,後三者顯然是和毛筆配套使用的。1957年信陽戰國中期楚墓出土了一件文具箱,內裝有毛筆和其他配套工具。由此可見,戰國後,楚人已廣泛使用毛筆了。
毛筆的使用,不僅使書寫範圍擴大(突破了原來甲骨文和銘文的侷限性)、字數增多,而且在字型上亦有新的發展。當然,楚文字總體看與中原文字是一致的,但亦有自己的特色。如字型流利,或簡或繁,比較隨便,其字型結構、波勢挑法,已具有&ldo;古隸&rdo;的特點,後來秦隸、漢隸,正是在楚字與其他地區文字的基礎上吸收發展而成的。
楚地盛產竹,故楚人就地取材,對竹進行加工處理,成為人們書寫最簡便的材料,稱為竹簡。自本世紀五十年代初在長沙楚墓首批出土竹簡後,在湖南其他地區,以及河南、湖北各地也先後出土了大量的竹簡,其中尤以江陵、荊門出土的竹簡最多。大量竹簡的出土,對研究楚國與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
早在1942年,在長沙東郊子彈庫楚墓中,就出土了一幅帛書。帛書共948字(缺94字),有三篇,一為《四時》篇,二為《天象》篇,三為《月忌》篇李學勤《論楚帛書中的天象》(《湖南考古輯刊》1982年第1集)。
帛書,即為寫在絲綢品上的文字,是迄今為止所見的我國最古老的縑帛文字資料,具有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原品1945年流入美國,現國內所見的是帛書攝影件。
二、莊子思想
莊子(約前369-280年),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一說今安徽蒙城)人,做過蒙地的管理漆園的小官。生活窮困潦倒,曾向監河侯(官名)借糧度日。他本來是宋國人,因公元前286年(楚頃襄王十三年)齊滅宋後,齊與魏、楚三分其地,蒙地屬楚,故莊子為楚人。他往來於趙、魏各國間,與楚國關係較深,和楚威王、楚頃襄王都有往來。據《史記&iddot;老莊申韓列傳》載,楚威王聞其賢,派人請他任楚相(令尹),莊子以&ldo;寧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rdo;為辭,堅決拒絕。
莊子著作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作,書名即稱《莊子》。據《漢書&iddot;藝文志》說,《莊子》一書有52篇,現存只有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計33篇。一般認為內篇為莊子著,外篇、雜篇為莊子後學著。因唐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