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部分(第1/5 頁)
孟享對華夏文明的弄潮有信心,即使有現代西方文明的另一種哲學體系。以及社會大生產帶來的極大物質誘惑,但華夏文明的地域優勢和人口優勢,使得華夏文明至少在本土上是難以被撼動的。只要多一份執政者的支援,甚至能更合理的反過頭來吸收別的文明的一些長處。
一個強大文明的長存,不是建立在抹殺其他文明的基礎上。即使華夏抹殺了這個星球上的其他文明,還有其他星球和其他時空的更多文明。
孤家寡人的沒有其他參照物的發展,缺少了外界文明的刺激和推動,也容易陷入近親文明的泥潭中躑躅而尋找不到新的發展方向。
所以,孟享除了對世仇的日本人下手狠一些外,在保持華夏主流地位的基礎上,對其他種族和文明也只是打壓削弱,並不會完全滅族。
整個亞洲差不多已經是華夏一統天下,其他種族和文明雖然也有保留,不過能在華夏主流文明中不被同化,堅持多久,就是另一說。
朝韓國已經消失,整個種族也在逐漸沒落,人口逐漸減少,二十世紀末能被人記得的只剩下泡菜和棒子少數經過孟享詮釋後的特色詞眼。
他們和很多民族一樣,由女性先行一步,逐漸的融入同化到了華夏族群中。
東南亞的土著人靠著他們比華夏還要誇張的繁殖,保留的數量比棒子們稍多一些,但他們卻需要面臨周圍戰爭的不斷消磨。
在印度人最後投降,華夏徹底佔領了整個印度後,東南亞殘存的數百萬土著們被陸續遷移來了南亞,並根據民族的特色建起了6個國家。
而留在東南亞的土著在不到三十年中就基本消失同化了,只留下原來的國名留在華盟中成為了無數華人的棲息地。他們保留下來的對熱帶和亞熱帶原始森林的認知和美洲的印第安人的文明一樣,不斷探索的華夏徹底消化吸收,成為了華夏新文明的一部分。
印度的文明和歐美西方文明一樣,很難被華夏消化。他們的龐大人口就是一個障礙。因此英國人前世用分而治之的策略,把印度逐漸的分為印度、巴基斯塔、孟加拉國,另外加上了一個斯里蘭卡這四處。
但孟享在把華夏和華盟跟印度的分界線以卡克馬拉河、恆河標註後,還是把剩餘的印度部分逐漸的分化為八國,在加上大洋洲上遷移而來的和中亞遷移來的2國,印度一下子又恢復到了十六雄國的狀態。
不過即使到了本世紀末,以新德里為中心的那個最大的印度國家人口也只在一億左右徘徊。內外的戰亂消耗了所有國家的精力。
而這個時候,人口已經走向了良性迴圈的華夏,還是突破了18億,遍佈世界各大洲。甚至連中東的沙漠中都有華夏人的腳印。
中東除了一個已經被華人移民充斥的新月國外,還是保留下了麥加、麥地那和耶路撒冷等各民族聖地為核心範圍的幾個小國家。
即使這樣的小國,孟享依舊不忘記在其中摻雜阿拉伯人、波斯人、猶太人、突厥人,以及各種宗教派別的砂子,並美其名曰“不同的文明才能碰撞出激情的火花。”
歐洲或許是最大的火花碰撞地,阿拉伯人、波斯人在部分西遷流入非洲的同時,也念著經文流入歐洲;非洲的黑哥們也帶著部落的古樸載歌載舞的扭到了歐洲鋼筋混凝土的都市街道上;中亞各國的殘存人口和土耳其人一起被不斷擴張而來的華夏壓制著,只能向西尋找著歐洲新世界。
東歐和南歐成了亞歐文明碰撞最為激烈的地方,中亞各民族在伏爾加河和頓河以西重新建起了新的國家,逐漸的成為了蘇盟的一部分。
寒風越是凜冽,棉襖會裹得越緊。越是矛盾激化的地區,蘇俄主義越是適合成長。
未來評論二戰哪一國人口損失多的時候,蘇俄人哭得和日本人一樣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