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頁(第1/2 頁)
「因為他不懂禮義廉恥,背信棄義!」阿照小大人一般回道。
「鄭氏和崔氏一樣都是名門世家,聽說鄭濂自幼接受名師教導,也曾經是世家子弟楷模般的人物。」
時知不知何時出現在了兩人身後,她看著石碑和銅像沒有一絲波動,眼前的一切似乎也跟她沒有任何關係。
「長姐。」
「崔君。」
兩小隻看到時知後立刻收斂了剛才的隨性,倆人都知道時知這輩子最討厭的人就是鄭濂。
「我第一次見到他時,他也不過是個少年郎,遠沒有後來那麼陰毒無恥,可後來人就一步步成了不人不鬼的模樣……」時知想起在寧江書院見到鄭濂的模樣,那時候的他大概還保留著一點真實的性情。
「這世間之人都是不同的,有人為國、有人為家、有人只為自己,鄭濂叛國是因為他心中只有鄭氏,為了這個姓氏他可以犧牲世間一切。」
看著荀皎和阿照恍然的樣子,時知嘆息:「其實人活著為什麼都可以,並不是必須為天下犧牲一切才是對的,可我們得明白,哪怕你我不能保家衛國,亦不能為謀私利而去損天下。有國才有家,國在家未必在,可國破家必定亡。西關那個石碑你們都看到了,而今景氏雖亡,可天下猶在!」
過往諸多事都在腦海中閃現,時知肅聲道:「阿照、皎皎,你們的出身註定你二人以後要負起諸多責任,我和你們的父輩都會有老去的一天,這天下終究還是要你們去扛,以後無論身居何位,都要以鄭濂為戒,守住心中那道底線。」
「荀皎/崔照受教。」兩人聽完時知一席話均躬身一禮,他們都知道時知這是在教導他們為人立世之道。
第144章 一更
荀延登基已經六年,他的後宮至今都沒有新生兒出生,關於荀延身體出現問題的猜測其實已經不少,但沒有任何人敢明著提出來。
新皇子生不出,岐王就是唯一的繼承人,尤其是岐王母族柳氏一族沒落,那麼這其實是個很值得投資的繼承人,楚國朝堂心裡跟明鏡一樣。
岐王滿十三歲時,有大臣上書請求荀延早立太子以固國本,同時也暗示荀延該考慮兒子的終身大事了。
荀延其實也在考慮這件事,只不過他也不得不考慮皇后的心情,這些年皇后幫著他推廣農桑課業,同時還答應把獨女嫁去華國,他實在不願意再傷她。
「陛下好好保重身體,臣妾就沒什麼好怕的。」趙五孃的態度很明確,她不反對岐王繼位,但荀延活著時岐王就只能是岐王。
這一點荀延還是可以承諾的,他打算哪天自己身體不好時再考慮立太子的事,說到底他其實也對這個兒子有隔閡。
女兒的婚事前些日子終於定下,荀延心裡也放心不少,崔時知還是很大方的,兩國聯姻為表尊重,她甚至提前定了崔照的繼承權地位,這樣以來皎皎以後嫁過去就完全不尷尬了。
當然了他這邊也要有所表示,昭平公主的恩賜與封地如今已經超過岐王,甚至他還表示皎皎哪怕出嫁到華國這些封賜一概不變。
皎皎這些年在華國讀書成績優異,聽聞就連崔時知都對她極其喜愛,這讓荀延無數次遺憾皎皎不是個皇子,能讓崔時知看上這說明他女兒的確十分優秀。
同時荀延又後悔當初的決定,他總忍不住想要是長子還活著就好了,他的阿皓聰慧無雙,是他最滿意的繼承人,阿皖這孩子終究天資和心性都差些,他百年之後也不知道次子能不能守好這江山。
趙五娘在宮中看完女兒的來信就一直很沉默,女兒信中說前幾個月時知帶她去了邊關,一路所見所聞讓她很受震動,這幾年趙五娘能明顯感覺到女兒的變化。
雖然她們母女相隔千里,可她仍舊能從女兒的來信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