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1/4 頁)
給世界帶來的衝擊也不會小。蘇東鉅變前我們並不希望蘇聯強大,但當蘇聯消失後我們又感覺這個世界不平衡了。如果美國現在從地球上消失了,那麼全球30%的經濟就沒有了。如果他在全球的經濟份額從30%降低到20%,那麼我們購買的美國證券不就貶值了嗎?如果美國的經濟下跌,我們還怎麼和美國人做買賣?他沒有那麼大的購買力了,我們的紡織品、傢俱、玩具、電器等,只好另尋出路。所以說我們不能盼著美國下跌。現在如反恐等一些問題上美國還是起到了一定的穩定作用,雖然有不公平,但卻也是一種穩定。為什麼伊拉克和阿富汗重建我們要進行支援呢?難道說完全是給美國人做姿態嗎?不是,是因為保持地區的穩定、保持石油市場的穩定是透過大國合作來實現的。這裡面是有矛盾。反對霸權主義,反對一切都是美國說了算,這是很肯定的,但是如果美國一切都說了不算,那麼,我們又能得到一些什麼樣的好處?普通公眾不需要這麼想事,但是從戰略謀劃的角度,就必須想得周全一些。
(四)未來10年或20年的中美關係
我想目前這樣一個趨勢會持續比較長的時間。首先,美國把*激進主義當作它的主要對手不是一個權宜之計,而是冷戰後多年的事實與思考所證明的東西。另外美國是一個宗教色彩非常強的國家,所以這不僅僅是一個利益問題,其實也涉及價值觀的問題。*激進主義的價值觀跟美國現在的保守主義價值觀是非常相逆的。所以在相當長時間內他不會把中國看成是主要的敵人,這相當長是多長呢?不知道,而在這個過程中間中美之間的合作又會進一步加強。美國不把中國當敵人,而中國也不想把美國當敵人,至少可以說中國不願意美國把中國當敵人。當美國人說中國是敵人的時候,我們不高興,要加以駁斥,這就說明我們不希望美國把我們當敵人,也可以理解為中國不希望把美國當敵人。如果雙方都沒有這種意願,怎麼有這種可能呢?曾經有人把臺灣問題估計得非常嚴峻,好像這個問題不盡快解決,中國就沒法崛起,沒法發展,非打仗不可了。現在我們兩手都硬起來,換一個思路,就柳暗花明了。既不跟美國迎頭相撞,又能促進國家建設和祖國統一,是能夠做到的。這是在中美關係中,我們最大的國家利益。
王緝思,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本文選自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大國策》叢書。
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構(1)
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構
王希恩
“中華民族”既是中國各民族的通稱,又具有一定的實在性,屬國家層次上的民族。這一民族的凝聚力有其歷史的傳統,也有現實的特點。20世紀以來,中國歷史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其民族凝聚力也經歷了從傳統到現代的更新和重構。
傳統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社會基礎
中國社會自古就有很強的凝聚力。英國史學家湯因比講:“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這一評價不失公允。但論及這種強大凝聚力的維繫因素,則不能不推究於古代中國特殊的社會結構、意識形態和民族關係。
(一)中華文明的主體是農業文明
小農經濟是這種文明的基本經濟形態,而建立在這一經濟形態之上的國家體制則高度集中和統一。*說:“小農人數眾多,他們的生活條件相同,但是彼此間沒有發生多種多樣的聯絡。他們的生產方式不是使他們互相交往,而是使他們互相隔離。”因為小農以農業為主,兼營手工業,一般可以滿足自身的生產和生活所需,有條件將自己與其他人隔離開來;即便出現常有的土地兼併,形成豪強割據,他們仍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