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體溫計在發熱疾病診斷中的具體應用》(第4/4 頁)
麻醉藥沒有出現前的外科手術,疼痛非常劇烈,但結果卻讓人欣喜。
----------早晨----中午----夜晚
第四天---38.4---38.5----38.3
第五天---37.5---37.7----37.6
第六天---37.1---37.3----37.3
第七天---36.8---36.5----36.6
從第七天開始病人體溫就恢復到了正常水平,傷口處感染已經消退。
4.3.鑑於本院外科手術一直秉持嚴格的術前消毒,所以外科病房內術後感染的情況非常少見,每十人只出現一人,機率在10%左右,相比其他醫院的60-80%術後感染機率要低得多得多。
所以本院外科病人的體溫變化無法採集,也是本文論述中最為遺憾之處。
4.4.考慮產科病房內產褥熱盛行,體溫出現比較明顯的波動,並且在中後期可能出現41度高燒,我覺得需要與稽留熱、間歇熱做區分,故稱為弛張熱。
========
5.特殊病人——複雜發熱型別
5.1.有一位術後病人體溫初期表現為不規則變化,但體溫並沒有因為切口感染的消退而降低,反而進一步升高。由於其體溫變化有明顯的重疊性,其疾病也有術後病人常見的典型性,我覺得有必要單獨做介紹。
病人體溫變化如下:
----------早晨----中午----夜晚
第一天---36.7---37.1----37.4
第二天---37.6---38.1----38.8
第三天---38.4---38.8----39.1
第四天---38.2---38.4----38.8
第五天---38.0---38.1----38.3
第五天正是切口逐漸恢復的轉折點,從體溫上不難看出已經有了回落的趨勢。只要病人的身體能維持下去,體溫就會在未來三四天迴歸正常。
可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第六天,病人體溫再次上升,表現如下:
第六天---38.6---39.0----39.5
第七天---38.9---39.5----39.8
第八天---38.9---39.6----39.7
第九天---39.1---39.7----40.0
第九天是他體溫最高的一天,從體溫曲線來看是很典型的稽留熱。可病人並沒有傷寒所有的頭痛、腹痛和體表斑點,僅有的症狀為咳嗽、咳痰和肌肉疼痛,從表現形式上更傾向於結核,但又不同於結核的低熱和不規則熱。
好在病人的病情很快得到了緩和於術後第14天體溫回落到了38度左右,16天完全恢復正常。
經法托拉德醫生和我的討論,病人應該得的是比較典型的術後肺部感染。當然法托拉德醫生反對我的微生物學說,仍然堅持是病房裡的瘴氣在作怪。
[以下部分為期刊編輯臨時增添]
對於瘴氣學說和微生物致病論仍有許多矛盾點待於揭開,在此不做贅述。
[以下部分已被期刊編輯刪除]
對此,我不以為然,因為我很快就會進入從未有人真正進入過的微觀世界,向世人展現微生物千奇百怪的致病能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