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第2/3 頁)
遊江南的乾隆皇帝。小說家的杜撰往往經不起推敲,且不論乾隆是否微服巡遊江南,陳宏謀的確曾任大學士,但並不與劉墉同時,而是與劉墉的父親劉統勛同時,劉墉做大學士則在嘉慶年間。此外,清朝皇帝對待政務都是親力親為,權柄不下移,即使是在巡幸途中。
康熙南巡途中,一應本章三日一奏。第一次南巡時,一日,四鼓時奏章方到,康熙即起批閱奏章。康熙第一次南巡時曾撰有《南巡筆記》,自述在南巡途中的生活,&ldo;夜坐舟中,與侍臣高士奇談論古今興廢之跡,或讀《尚書》《左傳》及先秦兩漢文數篇,或談周易,或賦一詩,每至漏下三十刻不倦,日以為常。&rdo;乾隆亦是如此,南巡途中,每日都要處理政務。
康熙讀書涉獵極為廣泛,除經史子集之外,對西洋近代科學尤有興趣,他曾從西洋傳教士學習數學等學科。南巡途中,康熙用所學的西洋測繪方法親自測黃河、淮河、洪澤湖的水位及地勢,決定治理方法,並取得重大成效。南巡途中,他還注意觀察天象,在接見沿途的西洋人時,經常詢問有關星象方面的問題。他不僅注意洋為中用,而且重視培養中國自己的數學家。康熙四十一年,大學士李光地呈獻大數學家梅文鼎所著的《歷學疑問》一書,他細細研究。次年南巡途中,他接見梅文鼎,晤談三日,十分投機,梅文鼎當時年已七十餘歲,康熙感嘆&ldo;惜乎老矣&rdo;。後來,他召梅文鼎的孫子梅珏成到北京,進行培養,並親授西洋代數學。
乾隆極其崇拜其祖父康熙帝,為政處處效法,康熙六巡江浙,他也六巡江南。乾隆南巡相較於康熙南巡是比較奢侈的,在南巡的前一年就開始籌備,派親王一人總理其事。派嚮導官員會同地方官詳盡勘查沿途道路、名勝古蹟,修建行宮,修橋鋪路。沿途往返五千餘裡,陸續修建了四十餘個行宮,在沒有行宮的地方,搭黃布城和蒙古包住宿。在御舟住宿時,水上搭黃布水城。康熙南巡時,僅建了少數行宮,大部分地方住在地方官員的衙署裡,他的親信李煦、曹寅各捐銀兩萬兩修建行宮,康熙還認為捐銀過多。乾隆南巡時,一個官員捐修蘇州御道,就費銀三十萬兩,奢侈的程度可見一斑。御舟名安福艫、翔鳳艇,共有五艘,由倉場衙門製造,提前送往江南,僅御舟拉縴的河兵就需三千六百人。其餘人員需用船隻由江南備辦,需船千餘艘。這樣豪華龐大的船隊行進在運河上,首尾相接,旌旗蔽空,真是蔚為壯觀。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