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雒陽城(第4/5 頁)
了這番話,紫衣公子臉上的苦笑愈加苦澀數分,一箇中官、一個士族,本就已經足以擾亂朝堂了,現在天子要動手,中間還有袁家這個龐然大物,這帝都如何安靜的了?
“所以勸你小心再小心,慎重再慎重。”劉和看了他一眼,“兩次黨錮之禍,中官將天下人都得罪了,你的任命是中旨,依我看,你未入帝都,便已經得罪了不少人了。”
中旨乃是由中官所發,避開了外朝,二女雖然少與外界聯絡,但是從劉和和孫原這一路談話來看,已是知道中官、士人幾達水火不容的地步,孫原夾在中間可謂步步艱難,他本是朝堂新人,若是被那群士人盯上了,孫原必然是眾矢之的。
車中四人各懷心事,足足行了三個時辰,見了無數塢堡,眾人方才堪堪望見雒陽城的夏門。雒陽城本是坐北朝南,大漢皇宮更是偏重於雒陽城北部,整座宮城便佔據了雒陽城十分之七的面積。而這夏門便是北宮的北側宮門,也是雒陽城的北側城門,巨大的城門高達十丈,城基離地十二丈,加上三道城牆和兩道宮牆,最外側為環城的雒水,有雒水浮橋與城門吊橋相連——這面巨大的城門寬達三十六丈,有三座門洞,正中門洞高達二十四丈,從雒水到城門前足有百丈,從城門到最內側宮牆亦有百丈,這二百丈之後便是大漢皇宮宮城的北宮了。
劉和推開車門,遙指遠處的夏門,道:“這道夏門是宮門,我們不能入城,繞道雒陽城南,我們從東南側的開陽門直接入太常府。”
繞了大半個帝都城,趕到雒陽城南的十里長亭之時,便看見一座高塔聳立在天地之間,比之之前所見的塢堡更為巨大,甚至比趙忠和袁家的塢堡更高。
“這座塔是……?”
“白馬寺的夢緣塔。”不等李怡萱問完,劉和便已搶答,“白馬寺是大漢第一座佛寺,因當年佛教僧人居於太常寺而命名,白馬馱經西來,故曰‘白馬寺’。這座夢緣塔便是白馬寺之中心,相傳為歷代高僧潛修之所在。即使是陛下,也只能進入白馬寺,而從未進過夢緣塔。”
孫原眺望夢緣塔,心中似是覺得抓住了什麼,卻又全無頭緒。
三十六騎護衛的馬車極為惹眼,即使是二千石的大吏也罕見有如此殊榮,在這司隸校尉部自然成一道風景。尋常百姓依然不敢招惹官府,即使是偶爾數輛官員車駕經過,也是與之前劉和一樣,停步下車,拜於道左。馬車一路飛馳,雒陽城已是近在眼前,十里長亭更是近在咫尺,雒水沿岸一片雪白,只不過長亭雖是覆蓋白雪,卻已是一地泥濘。雒水的南岸乃是雒陽城的金市,正是商販集中所在,今天已是臘月二十九,快到除夕,雒陽城外的千里良田均已經被大雪覆蓋,河南尹的百姓們自然已是往來奔走,為家中過冬節做準備了。馳道兩旁車馬不絕,李怡萱從未出過藥神谷,自然覺得新奇,開了車窗四處看著。
林紫夜抱著手爐,斜靠在座榻旁,看著萱兒側臉,目光流轉,也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不遠處,一輛十二匹駿馬拉著的巨大馬車迎面而來,張鼎本來行在馬車身側,一見這輛馬車,立刻打馬奔到驍騎之前,號令整隊人馬止步。
孫原與劉和同時抬頭,正對面的馬車飛簷上掛著兩面金牌,上面刻著清晰的“楊”字。
十二駕的車馬,那是三公方才有的尊貴資格。按律,二千石見三公,需停下車馬,伏於道左,待三公車駕經過方才能上車再行。“是太尉楊賜。”劉和深吸一口氣,衝孫原道:“你暫時不要露面,我們這是二千石的車駕,見到三公必須止步。”又似是自嘲:“得下車去拜會長輩了。”也不待孫原等人反應,便下了車,連同車伕一同走到車駕邊上,衝著還有二三十丈的太尉車駕伏地而拜——自然不能讓劉和跪在這冰天雪地裡,車伕鋪了跪墊。
太尉府車駕出行,有三百衛士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