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吳縣令(第2/2 頁)
走,小虎就不喊腳軟了,搖晃著雙手,走在老舟子前面。
離學塾真不算遠,三四里路就到了。
先生是個講究人,說是不能只考慮縣裡學生,也要照顧鄉下的孩子,就婉拒了吳縣令的提議,把學塾開在安豐縣靠近中間的位置上。
中間位置,卻真不是個好的選擇。
吳縣令笑了笑,雖說年輕,卻也有個秀才的頭銜了,還這麼不上道,就隨讀書人去吧。
說是把學塾建在縣城郊外,最後選址動工,張秀才腦子一熱,反而更靠近鄉下一些。
用張秀才的說法,就是縣城人太少,鄉下人多,這樣生源才多。
雖然張秀才就是孤家寡人一個,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卻知學塾也有不少開支,光是些筆墨紙張,就讓張秀才頭疼。
更何況,張秀才為了建好學塾,借了好多銀子的。
張秀才窮是窮,確實會說話,人緣也好。
雖如此,背地裡,張秀才還是被不少人罵了無數次傻x。
安豐縣轄區廣闊,沿黑沙江走勢,綿延有三四十里長短。
上游都是有頭有臉的大戶人家,大戶人家聚集的地方,自然而然就是縣城,中間隔了一段距離,再往下,就是鄉下,歸安豐縣管轄。
老舟子住的地方也是鄉下,相對更下游來說離縣城比較近。
其實縣城有學塾,還不止一家,張秀才在安豐縣開學塾,是託了一個十八竿子勉強能打到的關係的福,吳縣令不好推脫。
其實也沒必要推脫,反正就是個順水人情,自己一個人說了就算了。
吳縣令和張秀才一樣,也是外地人,在家鄉,一個年紀輕輕的舉人,也算是名動一方,本來有機會參加會試,卻因家境貧寒,離京城太遠,北上之路,實在無法啟程。
年輕吳舉人就被舉薦,到了家鄉更南方,做了個南方小縣的縣令。
這一赴任,就十年有餘了。
要說好,自然算不上,要說壞,也不至於。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其實要是留在家鄉,別說是個舉人,就是進士,吳長慶也絕沒有可能謀個縣令官職的。
一個太平縣令,都十多年了,沒有挪窩,真挪窩,也沒有路子謀個高就,既然如此,就乾脆圖個安穩。
妻子就是本地大家閨秀,相知相守好多年,紅臉的時候都少,女兒也上了學塾,住的宅子也大。萬事都好,就是有一點說不出口的煩心事。
:()封神之桑榆非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