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第1/2 頁)
至和二年(1055年),他再次入相。次年正月,仁宗在上朝時突然發病,扶入宮禁。文彥博考慮到政局大計,當即要求內侍及時通報仁宗病情,否則行以軍法,同時與其他宰執在宮中日夜輪流值班。知開封府王素說有禁兵告發都虞候謀亂,文彥博瞭解到那個都虞候絕無謀叛事,便與同時任相的劉沆以誣陷罪簽署了斬決那個士卒的命令,確保軍隊的穩定。
不久,兩個司天官受內侍武繼隆的指使,上書請求皇后聽政。文彥博拿到書狀後,也不給其他宰執看,找來那兩個司天官說:&ldo;司天官幹預大政,可是罪當滅族的!今後可不能再犯。&rdo;然後把這事通報給其他宰執,其他宰執都憤怒的表示應將這些僭言之輩斬首,文彥博則以為:倘若斬首,皇后不安。直到仁宗病情恢復,文彥博與富弼等才回私第。
以後,劉沆向仁宗密告文彥博擅斬告反者,彥博呈上劉沆也簽署的判狀,仁宗這才深感文彥博在處理這場危機中的老練與沉穩。史稱文彥博&ldo;凝簡莊重,顧眄有威&rdo;,歷仕四朝,任將相五十餘年。元祐更化時,他受司馬光推薦,以八十一歲高齡第三次入相,平章軍國重事,成為元老重臣的一種象徵。
說到仁宗朝的武將,狄青是不得不說的。他是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人,行伍出身,在抗擊元昊的戰爭中,屢立戰功。他喜歡戴一副銅面具,披頭散髮的衝鋒陷陣,這一史實後來被有關狄青的話本小說附會誇張。范仲淹認為他是良將之才,讓他讀《春秋左傳》,對他說:&ldo;將領不知古今,只是匹夫之勇。&rdo;他從此折節讀書,精通了歷朝將帥兵法。皇祐四年(1052年),他因戰功升至樞密副使,出身行伍而位居樞府,這在太宗以後未有先例。
這時,南方儂智高起兵反宋正鬧得不可開交。儂智高是廣源州(今越南光淵)人,這裡原是唐朝羈縻州,到儂智高時,因久受交阯壓迫,起兵反抗,建立政權,請求歸附宋朝。但宋朝不願在邊境生事,置之不理。皇祐元年,儂智高轉而攻宋。皇祐四年五月,儂智高攻陷邕州(今廣西南寧),建立大南國,建元稱帝。他進而連下廣南十餘州,兵鋒直指廣州,圍城近二月,未能破城,見宋朝援軍相繼而至,撤圍退回邕州。
仁宗調兵遣將前往徵討,但南方素來缺乏戰備,不少守臣不是戰死就是逃亡,仁宗深為憂慮。狄青主動請戰出征,仁宗命其經制廣南戰事,但旋即任命一內侍為其副手,實際是不放心狄青獨掌兵權。有人以為宦官監軍不足為法,仁宗問宰相龐籍,龐籍也說&ldo;號令不專,不如不用&rdo;,仁宗這才下令嶺南諸軍皆受狄青節制,並親自為他置酒壯行。
狄青到達前線前就傳令諸將不要貿然與敵人交戰,一切聽他的號令。但廣西鈐轄陳曙率兵八千主動出戰崑崙關(今廣西賓陽西南),大潰而歸,殿直袁用等臨陣脫逃。次年正月,狄青到達後,大會諸將於堂上,說:&ldo;軍令不肅,所以兵敗!&rdo;下令將陳曙、袁用等三十餘人正以軍法,在場諸將無不膽戰心驚,軍紀頓為改觀。時正皇祐五年元宵,狄青下令大軍休整十日,大肆張揚,麻痺敵人。料定敵探回去報告以後,狄青次日親率大軍,直撲崑崙關下。
隔日黎明,諸將環立大帳前等待主帥發布進軍令,過了好久才見有人傳狄青將令,請諸將到關外朝食。原來他早就趁著夜色,換了便服與先鋒官偷越了崑崙關,在歸仁鋪(今廣西南寧東北)列陣迎敵。雙方展開一場惡戰:狄青揮旗指揮他從西夏前線帶來的蕃落騎兵,與先鋒張玉率領的前軍形成夾擊之勢,大敗敵軍,逐北五十餘裡,斬首數千,生俘五百餘人。儂智高縱火燒城,逃往大理國,最後死在那裡,叛亂被徹底平定。
儂智高之亂令嶺南騷動,狄青的戰功自然萬眾矚目。回京以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