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第1/3 頁)
《喪亂帖》有些字有明顯的傾斜之勢,&ot;勢如斜而反直&ot;,如&ot;荼&ot;、&ot;當&ot;,但頗有分寸,不失平衡,險峻疏朗,拙中生美,使人感受到一種大家風範。
王羲之許多帖都屬便條一類,或記述生活瑣事,沒有多少實質性內容,而《喪亂帖》是一篇透過追述往事抒發自己情感的優秀小品,這篇小品文理兼優,短小雋永,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四、造就書聖的主要因素
文字是記錄語言、傳遞資訊、傳播文化的工具和載體,而書法則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故爾每一位作出歷史性貢獻的書法大家如劉德升、蔡邕、鍾繇、張芝等都與漢字本身發展規律相聯絡,是適應社會的需要而出現的,他們的積極貢獻又反過來推動漢字的發展和社會文化的前進。王羲之的書法藝術的成因與貢獻,自然也離不開社會對漢字的要求、前人成就和藝術發展的需要。文字的發展趨勢是由繁到簡,字型逐漸從多異到規範統一,便於書寫。
而作為藝術品的書法,其發展趨勢追求點畫形態和結體的多樣化以求藝術效果的多樣與統一。使人們在實用中得到美感享受,但它不是復古,追求繁雜。先秦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低下,文化相應下發達,文字的發展比較緩慢,甲骨文--金文--大篆,雖然文字的結構形態有了一定的變化,但它們都不同程度地保留著象形面貌,筆畫複雜。小篆奠定了漢字方塊的基礎,書寫不像以前那樣麻煩而且便於在竹、木片上進行刻畫。但它筆畫粗細一樣,比較刻板。漢代,由於鹽鐵加工及手工業的發展,農業、商業、貿易日益興旺,生產力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要求文字簡潔,書寫方便,讓更多的人掌握以適應社會的需要。特別是紙發明以後,文字的大量書寫不再依賴刀刻,為文字的發展、變化提供了物質基礎。
漢代的隸書將橫、豎、點、撇、捺等筆畫進行整理規範,並在橫畫上進行裝飾,這就是所謂有的&ot;蠶頭雁尾&ot;的文字美化,不過筆畫的波磔寫起來很費事,從整體看,文字也比較呆板。
於是東漢時期正、行、草相繼問世,有的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劉德開創造行書,蔡邕在隸書、張芝在草書、鍾繇在正書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的書法藝術都有很高的價值,王羲之以他們為師,繼承和發揚了他們的優良傳統,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創造,把書法藝術導向全新的領域,是書法史上另一座獨秀高峰。
梁武帝蕭衍雲:逸少學鍾勢巧,及其自運意疏字緩,譬猶楚音夏習不能無楚。
張懷瓘《書斷》曰:右軍開鑿通津,神模天巧,故能增損古法,裁成今體,進退憲章,耀文含質,推廣履度,動必中庸,英氣絕倫,妙節孤峙。
由此可見王羲之學習傳統、學習古人不是囫圇吞棗,是透過&ot;自運&ot;和&ot;增損古法&ot;來進行的。綜上所述,社會歷史條件和文字本身發展的規律,也為&ot;書聖&ot;的出現提供了可能。如果脫離了特定時代,我國不可能出現王羲之這樣偉大的書法家。&ot;時世造英雄&ot;,英雄是時代的產物。書聖在東晉出現是歷史的必然。在東晉時代,&ot;書聖&ot;這頂桂冠落在誰的頭上?當然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造就一位大書法家,光有大環境還是不能奏效的,必須有很好的小環境,對於學習研究書法,王羲之周圍的小環境當時是很難相比的。王羲之出生貴族大家,。他首先不用力一日三餐發愁,不必為生計勞碌,生於這種家庭的人容易飽食終日,不學無術,或者成為驕橫跋扈的紈絝子弟。然而王羲之充分利用家庭的優越條件,刻苦學習,研習書法,正如他自己所說:&ot;務斯道,廢寢忘餐。&ot;1在王羲之的家人中不少是書法家,父親王曠善隸書、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