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風襲天下(下)(第2/3 頁)
皇嬴政先後聽取了丞相王綰與廷尉李斯的建議。
丞相王綰認為應當延續周朝的分封制,封邦建國,將除了秦國的核心領土,將多數的地區,比如燕地、楚地、吳越、齊地等,分封給嬴室宗族子弟,命其守衛邊疆,維持封建制度。
他認為這樣做的好處有很多:
首先,周朝延壽八百載,一定程度上便是這分封制帶來的。
其次,一些蠻荒之地,交通不便,資訊傳遞緩慢,由中央政府來治理,可能導致效率低下,不利於地區的開發。
再者,此次分封僅封嬴室宗族子弟,日後哪怕諸侯國強大起來,肉照樣爛在鍋裡,而且天子與諸侯同出一族,很難出現權臣欺君的情況,何愁江山不定?
最後可以在各諸侯國之間,設立郡縣分割開來,避免其吞併弱小,進而威脅中央帝國。
而廷尉李斯則持相反意見,認為應當實行郡縣制。
他認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異則備變。
雖然周朝延壽八百載,但是如今是秦掌天下,過去那一套顯然不合適了,不然周朝的滅亡又該如何解釋。
況且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各個諸侯,哪家不是親戚?但是最後不都是各起兵戈,互相攻伐、吞併。
這無疑說明了以分封制為基礎的宗法制,血脈聯絡在第一代、第二代,甚至是第五、六代都有很強的作用,各諸侯還是樂意賣自家人面子。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但是到了十幾代人以後,他們還會認為自己是親戚嗎?血脈聯絡明顯就不再起作用了。在利益的影響與實力發生變化,又會再重演出春秋戰國的局面。
還有一點李斯沒有說,不過始皇心裡清楚得很,那就是功臣問題,宗親子弟都封王封侯了,總不能滅六國的功臣沒有封賞吧?
始皇思考了良久,決定採納李斯的建議,實行郡縣制。
他問眾人,春秋戰國到大秦一統,這天下滅了多少國?
有博學之士回道:一百零九個諸侯國,後三家分晉,算是一百一十一國。
始皇又問:那這天下,死了多少黔首?
眾臣皆默。
始皇:朕也不知道,許是百萬之民,許是數百萬之民,亦或是千萬之民。
朕只知道長平一戰,武安君便坑盡四十萬趙軍。
這天下有多少四十萬青壯?夠坑多少次?
天下紛亂了五百多載,無數人如草芥般死去,夠了。
朕說,夠了!
秦軍滅六國之程,朕曾下詔,嚴令不可放火劫掠,殺良者斬!為的是得到一個完整的天下。
朕要讓百姓朝有時,幕有所。
朕要讓天地開闊,四方臣服。
朕要締造真正的國與家!
六合一統,即當萬世永昌!
郡縣制被施以始皇的意志,透過了朝議。
對郡縣制的內容進行補充,在郡設立郡守、郡尉、監察御史,縣設縣守、縣承,縣下有鄉、裡,設亭傳遞信件。
在文字與度量衡方面,始皇表示,他要用一種文字——秦方篆去下達詔令;他要用一把尺子,去丈量秦帝國的疆域!
始皇的目光轉移到了整個天下,令人大修直道、馳道,同時命蒙恬率三十萬秦軍北上,痛擊匈奴,收回河套之地。
於南方,始皇下令,召關中子弟二十萬,楚地徵集三十萬,組建南征軍,交予任囂、趙佗二人,南征嶺南,修建靈渠,溝通楚蠻兩地。
在嶺南被征服後,設立四郡管理。
———始皇二十八年
始皇率文武大臣開始了千里東封泰山。始皇一行先到嶧山,在山上立石銘記秦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