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桓譚(第1/2 頁)
漢代桓譚是東漢時期的一位傑出人物,他在哲學、經學、音樂及天文學等多個領域都有顯著成就。以下是對桓譚的詳細介紹:
一、基本資訊
姓名:桓譚
字:君山
生卒年月:約公元前23年—公元56年(另有說法認為去世於公元50年)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職業:哲學家、經學家、琴師、天文學家
出生地:沛國相(今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區,也有說法認為是今安徽濉溪縣西北)
二、主要成就
哲學
桓譚是東漢時期的無神論者,他提出了著名的“形神論”,認為精神不能離開人的形體而獨立存在,正如燭光之不能脫離燭體而存在一樣。這一觀點體現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精髓,對後世無神論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他著有《新論》二十九篇(早佚),其中《形神》篇是其哲學思想的重要體現。現存《新論·形神》一篇,收入《弘明集》內。
經學
桓譚博學多通,遍習《五經》,注重大義而非章句。他善於從經典中汲取智慧,並將其應用於實際生活中。
音樂
桓譚愛好音律,善鼓琴,是當時的著名琴師。他的音樂才華得到了皇帝的賞識,宮廷宴會時常邀他撫琴助興。
他著有《琴道》篇(未完,漢章帝時由班固續成),反映了當時對古琴的歷史久遠及社會價值的認識。
天文學
作為天文學家,桓譚在天文學領域也有一定的研究和貢獻,但具體成就因資料有限,難以詳述。
據《隋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等文獻記載,《新論》原書共二十九篇,但現已散佚。不過,在《弘明集》中載有《新論·形神》一篇,這是現存《新論》的唯一完整篇目。此外,清人嚴可均的《全漢文》中有《新論》的輯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的黃霖、李力據嚴本點校的《新論》也收錄了部分佚文。
桓譚的《新論》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形神論思想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的政治主張和王霸並用的思想為後世政治家和思想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鑑;他的文學和語言學造詣也為後世文學和語言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同時,《新論》也受到了後世學者的高度評價,如王充在《論衡·超奇》中稱讚桓譚“論世間事,辨照然否。虛妄之言,偽飾之辭,莫不證定”。
桓譚的生平經歷頗為傳奇。他出身儒家,卻對淺薄迂腐的儒士極盡嘲諷,因此仕途坎坷。在西漢末年,他曾任郎官,王莽掌權時,他任掌樂大夫。王莽篡位後,桓譚因堅守原則,不隨波逐流,而受到排擠。
劉秀登基為漢光武帝后,桓譚入朝為待詔,但因“失旨”遭免職。後在大司空宋弘的推薦下,桓譚任議郎、給事中。然而,他因堅決反對讖緯神學,觸怒了光武帝,被貶為六安郡丞,途中病逝。
桓譚的思想和著作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形神論”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的《新論》等著作則為後人研究東漢時期的哲學、經學、音樂等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桓譚的一生雖然充滿了坎坷和不幸,但他的思想和成就卻永遠閃耀在歷史的長河中。
《新論》作為桓譚的代表作,對後世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形神論的貢獻
樸素唯物主義的先河:桓譚在《新論》中提出了“形神論”,認為精神不能離開形體而獨立存在,這一觀點開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先河。他透過燭火之喻,形象地說明了精神與形體的關係,即精神如同燭火,形體如同燭體,燭火離不開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