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漢代的中央政府的組織架構(第2/3 頁)
變動:漢武帝時期,為了削弱丞相的權力,加強皇權,三公做了調整,引入了大司馬大將軍,丞相的權力開始受到削弱。
東漢初:劉秀省掉了大司馬,恢復了太尉,此時丞相(司徒)的權力雖然仍是三公之首,但相較於西漢時期已有所減弱。
東漢末:漢獻帝省去了三公,設立了丞相,此時的丞相職位實際上被權臣曹操所把持,權力再次 達到高峰。
太尉:
初期:太尉作為最高軍事長官,權力主要集中在軍事方面。
變動:漢武帝時期,太尉更名為大司馬,權力有所增強。東漢初,太尉的權力雖然恢復,但已不如西漢時期那麼集中。 東漢末,太尉的軍權被大司馬(後改為大將軍)所削弱。
御史大夫:
初期:御史大夫主要負責監察百官,並協助丞相處理政務。
變動:其權力在漢代相對較為穩定,沒有像丞相和太尉那樣經歷顯著的權力變動。
歸納: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丞相的權力最具動態性。從初期的總理全國政務,到漢武帝時期的權力削弱,再到東漢末期的權力高峰,丞相的權力經歷了顯著的起伏變化。
相比之下,太尉的權力雖然也有所變動,但主要集中在軍事方面,其權力變動不如丞相那麼顯著。
御史大夫的權力在漢代相對較為穩定,沒有經歷顯著的權力變動。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漢代三公中,丞相的權力最具動態性。
在漢代三公體系中,大司馬和太尉都是非常重要的軍事官職,但它們在職責、地位和權力演變等方面存在一些異同。以下是對這兩個官職的詳細比較:
相同點:
軍事屬性:大司馬和太尉都涉及軍事領域,具有高度的軍事性質。大司馬最初設立時就是為了統領軍隊,而太尉在秦漢時期也是掌管全國軍事的最高官員。
高階官職:兩者都是漢代的高階官職,屬於三公之一,地位尊貴。
不同點:
起源與演變:
太尉:起源於秦漢時期,是中央掌軍事的最高官員。在秦朝,太尉與丞相、御史大夫並列為“三公”。然而,在西漢時期,太尉和大司馬並不同時設定,兩者常常互相代替。
大司馬:在漢代,大司馬這一職位經歷了多次演變。最初,大司馬是太尉的別稱,但到了漢武帝時期,太尉被改稱為大司馬。此外,從漢武帝臨死,任命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時起,大司馬有了職掌,但轉為專在宮內“輔政 ”,即幫助皇帝行使君權,而不參與處理外朝具體事務包括“武事”,和太尉原職掌毫不相同。
職責與權力:
太尉:作為軍事官員,太尉的職責是掌管全國軍事,但在實際執行中,太尉只管理軍事,其他政務不會過問。太尉的權力雖然大,但到了東漢末年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太尉的實權逐漸減弱,成為一種加贈的虛銜。
大司馬:大司馬在漢代初期是太尉的別稱,後來逐漸演變為一個獨立的官職。在西漢時期,大司馬的權力和太尉相當,都是最高武官。 然而,隨著歷史的演變,大司馬的職責逐漸從軍事轉向政治,特別是在東漢末年,大司馬成為了一個擁有實權的官職,如曹操曾任司空,後轉大司馬,總攬朝政。
地位與影響:
太尉:太尉在秦漢時期地位顯赫,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地位逐漸下降。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太尉雖然仍然存在於制度中,但已經成為一種虛銜,實權被削弱。
大司馬:大司馬在漢代初期與太尉地位相當,但到了東漢末年,大司馬的地位逐漸上升,成為了一個擁有實權的官職。在三國時期,大司馬成為了最高軍事統帥和丞相的合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