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頁)
一面緊急向大清國朝廷奏報,一面召集眾將商議對策。總兵張光前對提督吳兆有言道:“光前不才,向您推舉一人,此人智勇深沉,定有妙計,以平朝亂。” 吳兆有急問道:“何人。”
(四十九)
張光前道:“此人姓袁名世凱,河南項城人,前提督吳長慶慕其名特延請作幕僚,襄辦營務,頗有建樹。”吳兆有道:“我也素聞此人,昂藏自負,頗有才幹,意欲適時會之,怎奈軍務繁忙,未曾一見,今日經你提起,待我令人往召,喚其速來相見可否?”光前道:“提督大人,可令人對袁說明事在緊急,且關係軍國大事,我想此人既然其志向恢宏,定能不拘小節而以大局為重,奉命前來的。”吳兆有遂令親兵攜帶自己的片子騎快馬往招。少時袁世凱至,禮畢坐定。吳兆有乃問道:“朝鮮國宮廷有變,國王有難,此不僅是一班狂妄分子意在謀奪權位,根據以往所呈現的種種跡象推斷,恐還有日人在內策劃,共謀顛覆,當何以處之?”袁世凱道:“朝鮮國久為中國之藩屬,大清帝國有責任保護之,倘不負此責,比自撤藩蘺何異,日人從中策劃,與朝鮮國之不法分子共謀顛覆是乃意欲與我大清帝國較短長而爭上下矣。試想我堂堂中華,泱泱大國竟懼怕三島倭奴不成,況日人既有意和我較短長而爭上下,那我退尺則彼欲進丈,難道我大清國也一味退讓嚒,為今之計,當即速發兵,直趨王宮,剪除亂黨,救護國王。” 吳兆有言道:“假使日人干預,又當如何?”世凱道:“可兵分三路,分路進攻,速戰速決,力求快捷。切忌拖泥帶水,提督大人率中路,總兵大人領右路,袁某不才,願領左路,三路齊發,一鼓攻入,只要能肅清宮廷中之亂黨,救護得國王李熙,便不怕日人作梗,到那時即使日人作梗,想我大清帝國又豈能坐視,外交交涉,武力相較那時因形勢而定了。”吳兆有道:“好,當速行之。”於是點起三路兵馬,直撲宮門,洪英植,率亂黨攔截,真乃是螳臂當車,不自量力,吳、張、袁三路官兵一齊殺入,就好比是如湯潑雪,少時,亂黨便逃的逃,亡的亡,吳、張、袁率眾掃清宮廷,救出國王李熙和王子與被囚禁的大臣及一干妃嬪,朝亂乃平,國王李熙對袁、張、吳三人連連稱謝,吳兆有,張光前皆向國王李熙推述此番靖亂,當屬袁世凱為首功,袁世凱也當仁不讓,怡然自得。孰知此番朝鮮國王庭之亂雖平,卻引發了更大更為嚴重的禍端。朝鮮國王庭之亂並非純系亂黨所為,實乃日本帝國從中唆使,扶持,顛覆所致,因此王庭之亂剛平,日本政府即遣全權大使井上馨,宮內大臣伊藤博文,農務大臣西鄉從道赴朝鮮問罪,並遣陸軍大將山縣有朋為第一軍司令官,率軍先後在朝鮮釜山,元山,仁川登陸,到七月中旬已有三萬人抵達漢城一帶,再遣海軍中將伊東佑亨為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官,率艦隊在朝鮮近海遊弋搜尋,阻擊中國海軍北洋艦隊水師船隊,攔截可能向朝鮮增援的兵船。朝鮮半島上空佈滿了戰爭的陰雲,中日之戰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形勢非常危急。
(五十)
中國駐朝軍隊本來為數不多,即使加上葉志超最近所率幫助朝鮮戡亂之援兵與日本接二連三在朝鮮登陸部隊的數量相比,也還是相差甚多。吳兆有等從各方所獲情報得知,日本政府還將向朝鮮陸續增兵,大慌,乃向朝廷告急,光緒帝覽朝鮮所發來的告急表章,會群臣聚議,決定向朝鮮再度增兵與日抗衡。朝鮮半島的中日之戰雖然是充滿了迫在眉睫的危險性,大清帝國政府從皇上到諸大臣,包括軍機大臣李鴻章都未意識到戰爭迫在眉睫的危險性,李鴻章只調軍兩營,兩千五百人赴朝鮮增援,因怕公然向朝鮮增兵會激怒日本人乃僱用英國愛仁、飛鯨、高升三艘商船為之運兵,遣“濟遠”“廣乙”二艦為之護航。不料艦船行至豐島海域時,日本海軍預先在此海域負責搜尋的“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艘快速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