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第1/2 頁)
宦官的選用(1)
對於眾多慘遭宮刑或自願閹割的人來說,能夠入宮成為宦官無疑是最理想的選擇。但事實上,並不是每一個遭受了閹割之痛的人都能順利入宮的,或者更確切地說,遭受閹割之痛只是入宮的前提,要真正進宮成為宦官,還必須經過嚴格的篩選。
自春秋戰國時代起,宦官的選用就有專門的機構管理,閹人進入宮廷首先必須經過查驗確認。秦王嬴政剛繼位時,太后為了讓嫪毐進宮以滿足自己的淫慾,與呂不韋串通一氣,先暗中厚賄掌施宮刑之人,又拔掉嫪毐的鬍鬚,以遮人耳目,方得矇混入宮。與之相反的例子是東漢時期的宦官欒巴。他本是天閹之人,後來生理上卻出現變化,&ldo;陽氣通暢&rdo;,因而被驅逐出宮。
宋代宦官的選用,分別由樞密院和宣徽院管理,前者主管宦官的除授,後者主管宦官的名籍。例如宮中宦官收養義子,都必須將名字上報宣徽院,登記備案。選用宦官時一是有年齡的限制,另外還需經過一定的考核程式。朝廷規定須年滿十五歲方可入宮供職;從考核來看,主要是&ldo;試以墨義&rdo;,考核中式者方有資格進宮供職。從有關宋朝宦官的記載中分析,儘管其中也有不足十五歲即進宮為宦的例項,但畢竟屬於例外,而且所選用宦官大致上都能粗通文墨。這與明宣宗時的朱寧及明末魏忠賢之流,大字不識幾個而執掌司禮監有明顯差別。
在中國歷史上,明代宦官人數之多是空前絕後的,但其選用也須經過嚴格的程式。首先是報名就閹。據《明會典》所載,當時規定百姓之家若有四五個兒子,如果願意的話,可以報官閹割一子,並由官府造冊候選。如果百姓私自閹割圖謀進用,則應受到傳送邊衛充軍的嚴厲懲罰。需要提及的是,鄰裡之間還有相互舉報的義務,知情不報者一併治罪。其次是候補錄用。明代初年的宦官錄用主要由禮部負責,後來因宮內宦官事務盡由司禮監掌管,錄用宦官也漸漸變為由司禮監會同禮部辦理。萬曆六年,明神宗曾下令司禮監會同禮部一次揀選閹人三千五百七十名入宮備用。關於宦官錄用的程式,據明末太監劉若愚所著《酌中志》載:凡是候選備用的內廷宦官,由禮部官員會同欽差司禮監官在禮部大堂初選之後,皆從禮部後門到東安門外的菜廠住一宿。第二天早晨點名入東安門,赴內官監,再次進行嚴格挑選,合格者發給烏木牌,候旨備用。最後由宮內的司禮監掌印太監或秉筆太監,於萬壽山前分撥給宮內各處當差。
清朝初年曾承襲明朝之制,凡是投充的閹人皆先由禮部記檔,由禮部諮送主管宮廷事務的內務府大臣派員驗看,然後由內務府所屬掌儀司、會計司官員會同宮內所派老太監逐一查驗,方交宮內總管太監分派各處充役。乾隆後期,有關太監的收用,權責統一劃歸內務府大臣辦理,以專責成,不再經由禮部。自嘉慶年間發生&ldo;紫禁城之變&rdo;後,清朝對於投充太監的審驗更趨嚴格,除了必須查驗確係閹人身份之外,還須詳細審查其出身來歷,並由內務府行文地方,讓原籍地方官員出具印結擔保其沒有不法之事,然後方可錄用。如果地方官員不能出具保結,則投充太監撥歸原籍,不予錄用。
對於新進宦官,歷朝還有年齡上的限制。一般說來,以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少年為多,娶妻生子後的成年自宮者,入宮的機率較小。其目的一方面是因為年少者便於管理和役使,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宮廷安全的考慮。魏晉南北朝時期,受宮刑者仍是宦官的重要來源,但受刑者多是十四歲以下少年,所謂&ldo;大逆不道腰斬,誅其同籍,年十四以下腐刑。&rdo;宋朝規定宦官的養子,&ldo;年十二試以墨義&rdo;,合格者須候三年方可引見供職。可見十五歲左右方能入宮供職。明代宦官人數最多,年齡上出入也較大,但從一些宦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