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於心不忍(第2/2 頁)
睛,面對這樣的局面也感到頭疼不已。
雖然他在慣性技術和精密儀器方面頗有造詣,但對於航空工業內的標準之爭卻並不熟悉。
蘇連的標準用得好好的,為什麼要換呢?如今兩邊都不肯讓步,各有各的道理。
軍事領域自然不用多說,十號工程和八三工程進展順利,尤其是後者最近幾個月突飛猛進(說到這裡,涪城的許寧沒來由地打了個噴嚏)。
上個月,601所在殲-8-3新方案試飛時耍了個小心機,透過心理戰術讓蘇霍伊公司在十一號工程談判中做出了重大妥協,原本難以解決的問題迅速達成一致。
按照協議,所有必要的技術資料、裝置及人員將在年底前到位。
預計1997年底之前將完成首架國產組裝的殲-11戰鬥機,到1999年底則會實現除發動機外完全本土化的殲-11生產。
不過,民用航空業也有話要說。
自80年代中期以來,上海飛機制造公司已經組裝了35架d-82/83飛機,其生產和管理能力相比運-10時期有了巨大飛躍。
要知道這些可是與波音737同級別的幹線客機,其中有4架d-83甚至返銷漂亮國,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一個例子可以說明問題:d-82/83出廠前需要進行532項檢查,在上海總裝的一次性合格率高達95,而漂亮國長灘公司的這一比例僅為51。
到了90年代初,上海飛機制造公司不僅具備了150座級客機的組裝和試飛能力,還建立起了符合faa適航標準的質量保證體系。
基於此,1992年上海飛機制造公司與麥道公司合作,計劃在國內至少生產40架d-90,這是一次真正的生產而非簡單的組裝。
除了上海之外,瀋陽、西安、成都等地也參與了部分子系統的供應,整個華夏民用航空產業鏈因此被緊密連線起來。
麥道為保住華夏市場提供了極佳條件——幾乎一切以中方為主導。
除了發動機由美方提供外,從零部件製造到最終裝配測試以及質量控制等環節都由華夏負責,麥道僅提供研發圖紙和部分原材料。
就在兩個月前,即1996年8月,d-90的第一批零件已經開始在國內生產。
看起來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直到兩個半月後波音突然收購了麥道……
丁志恆並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面對這樣的情況,要他對上海飛機制造公司造成打擊似乎有些於心不忍。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