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第2/2 頁)
嘉慶四年九月十五日,乾隆梓宮入葬東陵勝水峪被稱為裕陵的地下玄宮。隨其附葬的有後妃五人,分別是孝賢、孝儀兩位皇后,慧賢、哲憫、椒嘉三位皇貴妃。就其附葬人數而言,與康熙陵相同,是為數不多的。
早在乾隆五十二年三月十一日,乾隆就降旨:待自己入葬之後.在為其建造功德碑時,要仿照新修的明代長陵碑亭式樣,發券成造,其規模大小,不可超過景陵制度。但是乾隆崩後,嘉慶六年破土動工的裕陵大碑樓,卻違揹他的遺願而完全仿照康熙帝景陵大碑樓的規制建造了。這一點是乾隆生前沒有想到的。儘管嘉慶在碑樓的建造上違背了乾隆的意願,但從他親手為其父御製、乾隆第十一子、清代著名書法家成親王永理書寫的洋洋
第三章從正午到黃昏/103
灑灑4300 餘字的碑文中,卻對乾隆大加頌揚,稱他&ldo;兼堯舜禹湯文武孔子之勛德,帝王以來未有若斯之盛者也&rdo;。同時還稱他&ldo;四德無違,十全有爽,文漠武烈,王顯王承&rdo;。此時的乾隆已被吹捧成一個十全十美的歷史完人。
要把乾隆說成是歷史完人,當然是嘉慶等人的一廂情願和不切實際的粉飾。不過,就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大清王朝在乾隆實際統治的63 年(乾隆元年一嘉慶三年)中,不論是文治還是武功,均取得了非凡成就。就乾隆本人而言,他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確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從乾隆十二年(1747 年)對大小金川用兵開始,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第二次用兵廓爾喀時為止的40 餘年間,他曾大規模用兵十次。當廓爾喀之亂被平定後,乾隆志得意滿,親書&ldo;御製十全記&rdo;,大肆吹噓其蓋世武功,並將&ldo;十全記&rdo;的石刻置於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前,與康熙平定西藏的碑文並立,企圖與康熙大帝並駕齊驅。在後世看來,乾隆無論怎樣地自喻為&ldo;十全老人&rdo;和&ldo;古稀天子&rdo;,但就他一生創立的基業而言,無論是擴疆拓土,平定內亂,還是發展生產,增強國力,仍然無法與康熙大帝相匹敵。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