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5 頁)
書名:金品典當師
作者:秋雨無痕
歡迎來本網站下載更多小說。
紙上得來終覺淺 前言 失落的傳國玉璽 字數:2812
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荊山上砍柴時偶然發現了一塊玉璞,他捧之先後獻給楚厲王、楚武王,都被認為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還被誣以欺詐罪先後截去了雙腳。及楚文王即位,失去了雙腳的卞和抱玉璞哭於荊山之下。楚文王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寶玉,為紀念表彰卞和,稱為“和氏壁”。這和氏璧置於暗處,自然發光;置於座間,冬月則曖,可以代爐;夏月則涼,蚊蠅不入;還能卻塵埃、辟邪魅,楚國從此視為國寶。
和氏璧的故事幾乎可以貫穿一部春秋戰國的歷史。戰國時期,楚相昭陽因宴會偶失此璧,懷疑是張儀偷盜,把張儀打了個半死,張儀因此入秦。其實昭陽實在是冤枉了張儀。
這和氏璧不知怎麼的竟流到了趙國,於是又上演了藺相如使秦完璧歸趙的故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和氏璧自然也就歸秦始皇所有了。
秦始皇令人用和氏璧刻了這麼一顆傳國玉璽,希望作為江山代代相傳的一個憑證和表記,上面“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也是秦始皇宰相李斯手書。
秦始皇於公元前219年巡視天下,船至洞庭湖,忽然風浪大作,有人獻策丟寶鎮浪,於是便將傳國玉璽丟入湖中。說來也怪,洞庭湖竟立即風平浪靜。
八年後,有人從湖底撈得此玉璽。當時秦始皇正巡狩到華陰,那人持玉璽擋道,奉還秦始皇說:“持此還祖龍。”(皇帝稱“真龍天子”,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故而稱“祖龍”)
秦始皇雖然自以為“受命於天”,然而他的江山卻未“既壽永昌”。始皇屍骨乍寒,劉邦就揮師進了咸陽,秦朝末代皇帝子嬰將傳國玉璽獻給了劉邦。漢朝開國後,此玉璽便代代相傳,成為皇位交接的表證。
到了王莽篡漢,命大臣王舜向漢孝元太皇太后(王莽的女兒)索取傳國玉璽。王莽的女兒身為漢朝的皇太后倒心向著漢室,被逼不過,一怒之下將玉璽摔於地上。從此玉璽缺了一角,王莽只得令人以金鑲之。東漢光武帝劉秀打敗了王莽,奪回傳國玉璽,此玉璽又成了漢家天下的象徵。
漢獻帝時,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諸候聯合起兵討伐董卓,經過激戰,諸候聯軍打敗董卓,董卓挾漢獻帝遷都長安,臨行時焚燒宮室民宅,發掘陵墓墳冢。
聯軍先鋒孫堅率先衝入洛陽,撲滅宮中大火,設軍帳於建章殿上。其手下軍士在殿南一井中撈起一具女屍,項掛一錦囊,內有硃紅小匣,用金鎖鎖著,啟匣一看,裡面是一玉璽(皇帝的印章),四寸見方,上鐫五龍交紐,有篆文八字,刻了一句吉讖:“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程普告訴孫堅,此乃傳國玉璽,得之者必有“登九五之分”(做皇帝的運)。孫堅於聯軍中最以忠烈著稱,然見此漢之神器,亦不由為之心動,於是託疾歸江東,企圖別圖大事。
盟主袁紹得知此事,要孫堅交出玉璽。孫堅矢口否認,二人幾至動武,聯軍也從此分裂。袁紹索之不得,便通知荊州劉表,要他中途截擊孫堅,搶奪玉璽,於是又展開一場“奪寶大戰”。
孫堅得了玉璽後並沒給袁紹、劉表搶去。然而孫堅死後,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他的兒子小霸王孫策為了向袁術借兵,將玉璽押給了袁術。《吳書》記述的卻是袁術乘孫堅妻吳氏扶棺歸裡之際,把她劫為人質,攫取了傳國玉璽。
說來也是一報還一報,袁術死後,廣陵太守徐瓊也從其妻處奪取了玉璽獻於曹操。曹丕廢漢自立,從漢獻帝手中接過了傳國玉璽,並自作聰明地在玉璽一側刻了一行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