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帝國五年發展(第2/2 頁)
布的第二年,華夏帝國的人口,每年以大幾百萬的數字增加。
建國的第三年,鐵路主幹線連通華夏帝國各省,水泥路也完成了各府城的連線,前後消耗倭奴六百餘萬,佔倭奴總數的一半。
剩下的倭奴,全部運往遠東地區,對河流進行修整,讓水資源更加平均,開墾荒地,讓土地資源得到利用。
為了讓倭奴更好的開發遠東,王毅計劃讓倭奴過了幾年“吃飽穿暖”的好日子。
等遠東地區開發的差不多,倭奴便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另外,之前平定安南、暹羅、莫臥兒等地留下的壯勞力,也在新土地的建設上,消耗殆盡,好在道路的主幹線已經完成,後續可以慢慢進行。
建國第五年,帝國政府下發支援商業的政策,對一些農產品進行減稅或免稅,鼓勵商人將各地的特產,販賣至華夏全國各地,促進經濟發展。
電力方面,也已經完成了對府城、州縣、鄉鎮的鋪設,下一步便是將電力送到各村。
在王毅最為重視的教育方面,在建國第一年之時,就開始投入了許多心血和金錢。
之前從鄉紳地主、世家貴族等人身上,得到的六億兩銀錢,王毅全部投入到了建設學校上。
在建校的初步計劃中,各省的省城,至少設立一所大學,中學、小學若干所,根據省城人口和經濟來制定。
而府城也都有計劃建立大學,但並非第一期建設,中學不低於五所,小學若干個所。
在州縣,則計劃建立不低於兩所中學,鎮上不低於一所中學,小學數量根據人口來定。
再就是鄉下教育,若是大村子,則每個村要有小學,若是小村莊,則合併村子建立小學。
至於教師不夠的問題,王毅只能讓村幹部暫時頂幾年,額外給一份教師月俸。
崇禎年間建立的大學,這幾年都在全力培養教師,每年有十數萬人走向華夏帝國各處的教師崗位。
而這也讓的那些讀聖賢書的人,不僅失去了當官的路子,還失去了教書育人的機會。
於是,大明遺留的讀書人,前往曲阜孔聖人廟中哭廟者,趨之若鶩。
衍聖公孔胤植和孔家族老們,以及一些大儒,認為護民軍的行徑與李自成等流賊無異,又不尊士大夫,絕對長遠不了,所以一直堅持沒有修“降表”。
如今五年時間過去,沒有士大夫參與治理的華夏帝國,反而愈發穩定與富強,他們開始慌了。
:()明末:亂世崛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