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頁(第2/3 頁)
得,應該成為臺閣重臣,他們便越壓制陽明,遲遲不對平寧王一案論功行賞,就是怕他這一桿子人在朝中形成一股勢力。
他給黃綰寫信則吐露了實心話:參與平寧王的湖、浙及南京的有功者均已升賞,唯獨主要幹事的江西將士,至今勘察未已,有的廢業傾家,身死牢獄。就算有濫冒,也應該象賞南京的人那樣賞他們吧!他們已失意八年了。但我現在要說象是要挾,奈何,奈何!他視&ldo;東南小蠢,特瘡疥之疾。&rdo;&ldo;而群僚百官各懷讒嫉之心,此則腹心之禍,大可憂者。&rdo;跟三百年後的林則徐一樣不怕廣東之禍事,只怕朝廷內部的窩裡鬥。
他婉轉告誡黃綰和方獻夫不要再推薦他了,得慢慢來。此時主要是說服朝廷按他的思路解決問題,否則必有反覆。他還告誡他倆,推薦人要慎重,一個濫蠶能壞一筐好蠶。--嗚呼,他這回在這兩條上都出了問題。
朝廷有個醞釀的過程,大概是個各種意見平衡的過程。讓他會議出結果來,再報朝廷。但相信他才略優異,所請必有卓見。
他給朝廷的奏疏中,一開始不好說前任已把事情弄壞,但在私人信件中,多次表示從前張皇太過,後難收拾。現在想以無事處之,已不大可能。只求省減一分,則地方少一分勞擾。他真是知行合一的去親民、去努力追求至善。他反感帝國流行的殺人立功法。
新入閣的桂萼想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作品,便建議陽明以殺鎮瑤族,再攻打交趾。這種政治上的暴發戶最好大喜功,只要能染紅頂子「這個詞兒是清朝的,但這種事情已自古而然」又不用自己的血,便越紅越好。這是陽明深惡痛絕的。他不會按照這種人的意志行事。因此而得罪了新貴。這個曾起用陽明的權臣,最後因此而同意、唆使皇帝把立了大功的陽明捺下去。他給方獻夫的信中早就預知必然如此---我深知這個和平方略必然大逆喜事者之心,&ldo;然欲殺數千無罪之人,以求成一將之功,仁者之所不忍也。&rdo;
陽明一面會議、處理眼前的問題,一面向朝廷匯報。算是邊斬邊奏。他是為了保護百姓,他們已經在戰火中輾轉了兩年了。朝廷又新任命他為兩廣巡撫,他有了處置當地事務的專權。時間已到了次年春的正月,他手裡有當初姚鏌調來的湖南兵兩萬多,他又有剿匪平叛的威名,當他靠近田州時,岑猛的餘部盧蘇、王受很害怕。陽明有諸葛亮以夷制夷的思路,便派人去勸他們投降。當時有謠言說陽明象別的官員一樣在等著受賄。他們不敢來。但他們見陽明遣散官軍,似乎沒有進剿他們的意思,他們又放了心。陽明又派人去,說明只是為了給他們開&ldo;更生之路&rdo;,並起誓無欺。要求他們率眾掃境,歸命南寧城下,分屯四營。發給他們歸順牌,等候正式受降。這些土兵都有了更生的希望,&ldo;皆羅拜踴躍,歡聲雷動&rdo;。
盧蘇、王受都不是好對付的主兒,他們說:&ldo;王公素多詐,恐怕要騙我們。&rdo;提出要帶重兵衛護,並把軍門的哨兵都換成田州人。陽明都答應。他們果然重兵衛護著前來南寧軍門。
陽明當眾宣佈:朝廷既然招撫你們,就不失信。但是你們擾害一方,牽動三省,若不懲罰,何以洩軍民之憤?於是將盧蘇、王受各杖一百--讓他們穿著盔甲接受了這一百殺威棒,以顯示王法的威嚴。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