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身為90後(5-13)(第1/1 頁)
世人皆說,“子不教,父之過。”這在當下居然被解讀為了:子女不教,只是父母之過。其實不然,在我看來,除了父母,這社會的大環境,這世界的其他人,還有我自己,這些都是影響因素。
就我,六七歲前,未識得對錯,是父母事業的奮鬥期;六七歲後,學習辨對錯,是父母的事業黃金期;初高中時,明辨得是非,是我的住校期;上大學後,三觀漸成形,是我離家的求學期。除去相互間做飯、工作、上學和睡眠的時間,其實父母也不過是陪伴在側那麼短短屈指可數的幾年而已。
我愛我的父親,我知道,犯了錯誤有他訓誡是件值得我慶幸的事。我愛我的母親,我明白,做錯了事有她教化是我修來的畢生福氣。若都沒有,我也該學會如何愛自己,在成長的路上,主動地去探索,去分辨,去改正。若都有,我也該培養自己對人事物的獨立見解和提升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
從小到大,我犯過的錯,都屬我的不是,多與父母無關。小時候,犯了錯,偶爾也能被諒解,就只是因為當時年紀尚小,對是非對錯還無法辨別。可隨著我不斷成長,我也便知曉年齡不該總是作為屢次犯錯的藉口,而應自覺地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負起責任。
父母對我,有著教育的責任,正如,我對父母,有著盡孝的義務。所以,在成長過程中,若有行差踏錯,我便會聽從父母的諄諄教誨,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自省和反思,做正向反饋,做定期覆盤,直到完全地改邪歸正。這才對得起父母,也才對得起自己。
也從中,更好地理解父母,更好地成就自我。也是,真正地為愛而生,為愛奔赴。
有道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我家,自然也不會例外。我的父母也和大多數別人家的父母一樣,總在我犯錯時,以自己走過的路,吃過的鹽,來教訓我。其中,總有那麼些自以為是。而我,能忍則忍,不能忍就反了,後者通常都是棍棒打罵收尾。幸好,活到了當下,只能說,我是真的足夠幸運。
老人又言,“打是愛,罵是親。”年少的我,也信過。後來,我只覺得這話背後也滿是意味深長呀。小孩抑制不住自己的脾氣打打鬧鬧也就算了,怎麼大人的打罵也合理成這般省事兒了呢?也還真的有不少人信了。例如我的父親,就憑這等“實力”,對我百般親厚。
也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面對出身棍棒下的父親,我也只能盡我所能地去理解他,去多擔待些。畢竟,對於一些孩子而言,原生家庭的影響是一輩子都難以放下的。他對我的愛多少是有些粗暴的,正如我對他的愛多少是有些青澀的。
曾一度,他也自責,也悔恨,也會懷疑自我,還會擔心我是否會因此恨他。後來,長大些,我也正式地,鄭重地,和他溝透過。我說,我從未恨過他。我只是對他的教育方式不是很認同而已。
若我只因被打了被罵了,就看不見其背後的是非對錯和用心良苦,那我對父母的愛也太淺薄了些。有些愛,即便方式不友好,它也絕對不是毫無緣由的。所以,理解和溝通在任何的情感裡都十分重要,否則哪怕再愛,愛得再深,也可能終是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