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首次交鋒(第2/3 頁)
州大人了,本官聽聞知州大人下了一道政令,凡戰馬所需糧草,皆由軍營出資收購,如今知州大人只撥付銀兩,馬料卻所剩無幾,難道要讓這些戰馬去吃銀錢嗎?”
眾人都知道王繼恩說話的份量,他說一,沒人敢說二,私下都替這位新任知州捏了一把汗。
哪知道張詠卻不卑不亢地施了一禮說:“如今益州城內的戰馬糧草大都被賊人焚燬,由官府出資來徵收百姓手中的飼料,乃是一舉兩得之策,既能徵集糧草,又能安撫了百姓;有何不可?倒是宣政史大人,天天關著大門舉辦盛會,糧草從哪裡來呢?如果開啟城門去圍剿殘寇,從賊寇那裡去爭奪,哪裡用得著擔心戰馬吃不到糧草呢?”
張詠毫不示弱的回擊實在出乎王繼恩的意料。他向來過慣了前呼後擁,說一不二的日子,沒想到生平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反駁,一時間愣了神兒,竟不知該如何接話。
張詠接下來的一句話更讓他如芒在背:關於益州城內狀況他已經詳細擬好奏章上報朝廷,不日即刻抵達京師。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上奏朝廷,抵達京師!這小子,他敢告老子的黑狀!”王繼恩直視著張詠,卻從對方毫不示弱的眼神裡看出一股無形的壓迫感。他已經許久沒有這種感覺了,是的,這種壓迫感來自這雙眼睛背後那至高無上的皇帝威嚴。沒有人比他更瞭解當今聖上的多疑和猜忌性格了,聖心難測啊,此番官家派張詠前來,莫不就是對他的告誡麼。
恰在此時,王繼恩的屬官匆匆趕來,說是內押司衛紹欽前來商量軍事事務,正在營帳等候。
王繼恩就勢下坡,撂下了一句本官要務在身,暫不計較的話語率眾揚長而去。
眾人眼見素日囂張跋扈的王繼恩吃癟,紛紛稱讚新任知州謀略過人。哪知道張詠卻面色凝重說道:“衛大人此番前來,必是帶著督戰詔書,只有蕩平餘寇,破賊巢穴,才能永久解除益州危機。傳本府之令,即日起全力協助大軍剿賊,所徵糧草,要及時足量調撥。”眾屬官分頭行事,對張詠更多了一份欽佩。
衛紹欽入蜀果然是帶著朝廷詔令前來督促剿匪之事的。
王繼恩此時才明白太宗已經對他心存不滿了,當下便下令分兵四出剿匪。叛軍所剩殘餘勢力在大軍合圍之下死的死,降的降。益州四周再也沒有了餘寇的威脅。
剿敵大勝之後的王繼恩開始琢磨著怎麼能拿捏一下張詠,好讓他識趣一些,像其他官員一樣對自己唯命是從。很快,他便有了機會。
經過叛軍輪番攻佔,成都附近一度出現很多盜賊,有的還是王繼恩下轄的宋兵假扮的盜賊搶掠百姓財物的。對於部下的這種行為,王繼恩並沒有過多約束,大部分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張詠入蜀後,對於危害百姓罪行極大的,不論出身(官兵),全部抓捕歸案從重懲處一點也不留情面。
但對於被叛軍裹挾的平民,張詠往往網開一面。
這一天,下屬來報說是在城外俘獲了幾十個盜賊,其中還有曾為李順軍隊作過嚮導的。“這還用說嗎,拉出去統統斬首!”
“是!”下屬正要出帳,卻聽王繼恩又說道:“且慢!”
下屬轉身:“大人有何吩咐?”
王繼恩轉了轉眼珠子說:“將這些人犯全部押往知府處,且看知州大人如何處置!”
其實這種事情王繼恩手下的將帥就能處理,如今非要繞道送往知府處,下屬雖有不解,也只得遵命行事。
張詠親自將這些盜賊一個個地過堂審問。
待他詳細詢問之後才發現,這些犯人並非是大奸大惡之徒,有許多是被叛軍裹挾而去的,於是他曉諭他們朝廷的恩德和措施後,網開一面將這些人全部放歸鄉里,種田過平常日子去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