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晉楚鄢陵之戰(7)(第1/2 頁)
此時楚共王已經離開了鄢陵,他這才想起來司馬公子側沒有跟上來,他猛的一緊:公子側性子剛烈,說不定因為戰敗而主動承擔責任。
“快,快,通知大司馬子反,讓他趕快跟上不穀,不穀有事要與他商議。
對了,告訴大司馬,這次與晉作戰,不穀是主帥,戰敗的責任一律由不穀承擔,與任何人無關。”他命令侍衛立即通知公子側。
令尹公子嬰齊在暗處冷冷看著楚共王的著急樣,心裡頭一個邪惡的計劃誕生了:
子反啊子反,我的親弟弟,你這些年仗著大王的信任,屢次頂撞於我,多次搶我的功勞,這次就讓你死在這裡吧。
楚共王的使者走了,公子嬰齊的使者也隨即去了。
公子側的營帳裡一片大亂,公子側正準備抹脖子,近侍們哭著求他不要自尋短見,一切交由大王發落。
公子側也是左右為難,是啊,自殺,對於一般的人來講,那是多麼艱難的選擇啊。
突然聽到一車疾駛而來,驟停營外,只聽一人高聲叫道:大王有令,命大司馬子反快快趕上大軍,聽候大王調遣。大王說了,此次戰敗,責任在於大王,與任何人無關。
公子側一陣感動,他緩緩放下了劍,眼含熱淚。
“大王啊,臣一介罪人,怎麼還要勞煩大王牽掛啊。”公子側當即命令收拾東西,立即出發追趕楚共王。
楚共王的使者剛走,又有人來了。那是公子嬰齊的人。
公子側不解地看著來人,來人冷冷對公子側道:
“大司馬可知當年城濮之戰否?令尹成得臣如此勞苦功高,卻因城濮之敗而自裁謝罪,至今楚人都紀念他,這是因為他要維護楚軍百年之軍紀。
現在,中軍大敗,難道大司馬真的要大王親自承擔責任嗎?”
公子側低下了頭。
是的,來人說得對,自己見了大王,難道真的讓這次戰敗的責任由大王來承擔嗎?
大王胸襟坦蕩,他愛民如子愛兵如親,對自己更是呵護有加,難道自己就不能為他作出犧牲嗎?
來人走了,公子側再次拔出了劍。這一次,他不再猶豫。
劍橫過,血濺當場!
楚共王還是不放心,派出使者僅僅一小半時辰,他再次派出使者,他真的很擔心公子側會自尋短見。對這位忠心耿耿的王叔,他太瞭解了。
但當使者見到公子側時,只見到了已經自殺身亡的公子側屍體!
就這樣,晉楚歷史上第三次大決戰鄢陵之戰結束了。戰役的結果是楚軍敗,晉軍勝。晉軍取得了與楚國正式大規模交鋒的三打兩勝。
戰役講完了?
不,還有得講。
因為這樣一場標誌著中原霸主最後歸屬的戰役,還是有一些細節值得我們整理的。比如,春秋戰場上的那些禮節。
如果我們用現代的眼光來看那些戰場上的禮節,只能說古人迂腐透頂,打個仗不就是把敵人打敗為目的麼?還講什麼禮節?
是的,沒錯,戰爭就是為了勝利。但在春秋戰場上,戰爭必須把握兩點:一是要勝利;二是不失禮。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不明白,當年的宋襄公為何要打那樣一場蠢豬式的泓水之戰。
如敵人渡河時不能出擊,敵人未列陣時也不能出擊,戰場上不能殺16歲以下的娃娃兵和60歲以上的老兵等等。
宋襄公戰敗了,所以很多人會譏笑他這種假仁義。
但萬一他勝了呢?
如果宋襄公在泓水之役中勝了,那他便獲得了完整意義上的勝利!
既在軍事上獲得了勝利,又不失戰場禮節。
禮,對於春秋諸侯來講,那是頂頂重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