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深度剖析,感遇十二首·其一:張九齡的草木本心與人生華章(第1/2 頁)
原文: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賞析:
一、原文釋義:
詩起筆“蘭葉春葳蕤”,春天的蘭葉茂盛而蔥蘢,那片片修長的綠葉在微風中搖曳生姿,展現出無盡的活力與生機。“桂華秋皎潔”,秋之桂華,花朵潔白如玉,在澄澈的月光下更顯清幽與純淨。“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蘭桂生機盎然,蓬勃向上,它們自身的蓬勃之態自然而然地成就了春秋的美好時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誰能想到那些隱居於山林之中的雅士,僅僅因為聞到了蘭桂散發的芬芳,便心生愉悅,為其傾倒。尾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詩人以蘭桂自喻,直言草木散發香氣乃是出於它們的天性,並非刻意為之,更不是為了求得美人的攀折採擷。
二、詩篇背景:
張九齡所處的唐朝,前期繁榮昌盛,但到了他生活的時期,已漸顯由盛轉衰的端倪。張九齡本人為官清正,直言敢諫,卻因此觸犯了一些權貴的利益。尤其是奸臣李林甫的惡意中傷,使得張九齡最終被貶謫至荊州。在這一人生的重大挫折面前,張九齡以深邃的思考和堅定的信念,創作了《感遇十二首》,而此詩作為開篇之作,凝聚了他在困境中對人生、對自然、對世事的深刻感悟。
三、賞析分享:
1. 精妙的意象選取:蘭葉與桂華,一春一秋,各自璀璨。蘭葉的繁茂象徵著生命的蓬勃,桂華的皎潔寓意著品質的純淨。兩者相互映襯,不僅展現了大自然的美妙與和諧,更透過季節的差異,突出了美好品質在不同時間的持久與恆常。
2. 深邃的哲理表達:“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這句詩,堪稱整首詩的靈魂所在。它超越了對草木的單純描繪,上升到了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思考。草木堅守自身的天性,不為外物所擾,這種對本真的堅守,恰如君子對高尚品德的執著追求。它提醒人們,人生的價值不應取決於外界的評價和認可,而應源於內心的堅守和對自我的認知。
3. 含蓄而深沉的情感抒發:整首詩情感表達含蓄而內斂,詩人雖遭遇貶謫,心中憤懣難平,但並未直白地呼號抱怨。他將複雜的情感融入對蘭桂的讚美之中,借自然之物抒發自己的堅定志向和不屈精神。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如同涓涓細流,在平靜的表面下蘊含著深沉的力量。
4. 結構的嚴謹與和諧:詩的前四句描繪蘭桂的生機與美好,為下文的議論和抒情奠定基礎;中間兩句轉折,引入林棲者的聞風相悅,從而自然過渡到最後的主旨表達。整首詩結構嚴謹,層次分明,過渡自然,毫無突兀之感。
四、深度思考:
1. 獨立人格的堅守與時代困境的抗爭:在封建社會,個人的命運往往受到權力鬥爭和政治陰謀的左右。張九齡在遭受不公正待遇時,透過這首詩表達了對獨立人格的堅守,不為權勢所屈,不為名利所動。這種堅守,既是對時代困境的抗爭,也是對自身信念的扞衛,為後世樹立了一座精神的豐碑。
2. 自然之道與人生哲學的交融:詩中對蘭桂自然生長規律的描繪,對映出詩人對人生的深刻洞察。自然界中,萬物皆有其本然之性,順應自然則能蓬勃發展。人生亦如此,我們應尊重自身的天性和內在價值,不隨波逐流,不迎合世俗,方能實現真正的自我。
3. 社會現實的批判與精神追求的寄託:張九齡所處的時代,政治腐敗,奸邪當道。他的遭遇不僅是個人的不幸,更是社會現實的悲哀。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對當時的社會弊端進行了隱晦的批判,同時也將自己的精神追求寄託於蘭桂的高潔品質之中,表達了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