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春申君滅魯(第2/3 頁)
的部隊追在秦軍將軍摎後面,一路北上,一直追到趙、魏交界處的寧新中,又從那裡轉入上黨,參加攻略河東的戰鬥。整整一年時間,這一萬楚軍遠在異國他鄉,被受煎熬;而且長期與楚國失去聯絡,後勤完全依靠趙人。而這時,春申君則在淮上地區整軍經武,發展生產,廣開商路,全力經營淮上。
所謂淮上,大體上相當於今天的淮河中游平原。那時的淮水,從大別山流出後,沿著大別山北麓曲折東流入海,而那時淮水下游地勢低窪,退潮時雖然有大片陸地,但海水漲潮時甚至可以淹沒到今天的洪澤湖一線,並不適宜居住。淮河中游平原在當時其實相當於淮河下游沖積平原。這裡河流水網密佈,又在山腳下,是發展農業的良好區域。齊、楚、宋等國在這裡進行過長期的爭奪。目前雖然歸楚國所有,但時間不長,並未進行有效治理。楚王即位後,立即把這裡封給春申君,就有藉助其力量,大力開發這一區域的戰略目的。而春申君也不負所托。他在受封淮上的第二年,就舉兵攻下了薛(徐州),消除了北方的威脅。用了五六年時間把這裡建設成楚國的穩定戰略區。
芒申走後,春申君從秋收時就來到淮上,親自督促這裡的一切行動。他的行為讓他看上去像是在牽制陶郡的秦軍,讓他們不能放心前往邯鄲騷擾趙國,但真實的目的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要徹底清理掉淮上諸國,為淮上贏得一個巨大的戰略空間。
將糧食收入倉後,春申君立即將農民武裝成軍隊,迅速推向徐州。秦國滅周,幫了春申君的大忙,吸引了諸侯的注意力。由於楚國沒有大規模徵兵,春申君的行動僅限於淮上的“地方部隊”,所有注意他的人很少。周滅後,魯國所受的打擊最大。周不僅是魯的宗主國,還是魯得以生存的保障!因為魯是周的臣屬,是天子之臣,祖上是周公,為周的大功臣,這些光環是魯在弱肉強食的戰國時期得以生存的條件之一。如果連周都可以隨便滅,那滅魯自然不會有什麼心理障礙了。
魯國君臣一方面對自己的未來心神不寧,一方面為周的滅亡而傷感,幾乎沒有人想到要在此時加強防務,整備軍事。春申君的軍隊迅速穿越了滕、任兩個小國的領地,出現在曲阜城下。距離周王發喪不過十天時間。
春申君遣使入城,向魯公宣佈,周王已薨,周國已滅,願魯委國於楚。魯公在得知楚軍連續佔領滕、任後,已經逃出魯國,魯國公族群龍無首,被迫集體遷往下邑。逃出國的魯公後來死在柯,大約是想逃往同宗的衛國吧。
不戰而取魯國後,春申君請來了當世大儒荀況出任蘭陵令,劃出魯國的一片地方,讓荀況在這裡辦學。年過六旬的荀況自然不會去處理那些繁瑣的行政事務,所謂蘭陵令不過是領取俸祿而已。
荀況本來在趙國平原君門下講學,但平原君實在算不得一個好的“金主”,提供的條件不足以支撐荀況及其學生的生活。荀況後來離開趙國,一度前往秦國尋找新的贊助。但無論是秦王還是張祿,都無意養活一群書呆子。春申君出任令尹後,也廣招門客,荀況最後到了楚國,依託於春申君門下。春申君還算慷慨,雖然知道荀況成不了大事,但學術深厚,門下學生不少,在士子中間有崇高的影響力,願意支援他辦學。但淮上是戰略要地,每一分力量都是寶貴的,不可能劃撥出大量經費供荀況使用。現在取得了魯國,一下子拓地千里,劃出一片幽靜的去處,讓荀況當個掛名的縣令。一代大儒終於在這裡開始了他學術生涯中最輝煌的時期。
薛城西邊,泗水靜靜地流淌。在泗水對岸還有一座城邑,名叫沛,當時還沒有設縣,並無官吏入駐。城西五十里有一處聚邑,並無城池,名叫豐。以前,這裡是宋國的邊境。宋滅後歸於齊,後來又歸於楚。豐沛入楚的時間並不清楚,可能在春申君佔領徐州之前就已經是淮上楚地了。雖然城頭的旗幟不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